谁能想到,买台新车,两年不到,A柱和底盘都锈成了“马蹄铁”,别说开出门“倍儿有面子”,回家都怕邻居问一句,这车是不是捡回来的。新车生锈,这种事放在以前像天方夜谭,现在却成了网上的热搜榜“常驻嘉宾”。你要不信,随便逛逛汽车投诉网站,从上海到哈尔滨,从自主品牌到合资车型,哪家都能找到抱怨生锈的声音。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还是4S店员工自己跳出来,实话实说,连自家车都保不住。这不是讲笑话,这是真事。
问题到底出在哪?难道真是咱们这片土地太潮湿,路上的水太多?可同样的车子送到俄罗斯,一到冬天路上一洒融雪盐,就跟加了速腐剂似的,两年阳光下锈迹斑斑。你要说气候恶劣,人家的德系车照样挺住了,跑个五六年照样车身亮堂。再看看遥远的澳大利亚,有款皮卡直接被当地媒体嘲笑是“铁锈窝”,五千多起投诉,厂家脸皮比铁都厚,问题不解决还敢吹牛皮,说什么不怕挑战。你说,丢不丢人?
其实,这玩意儿不是啥大难题。车身防锈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掌握得老溜了。双面镀锌、空腔注蜡、防锈涂层,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国内外的教材都写得明明白白。正常流程下来,光镀锌工艺就得九道工序,一步都不能少。可一到造车这些年,某些企业脑筋一活络,想着这地方肉眼看不见,能省一点是一点,工艺砍一刀,材料抠一点。原本该有的镀锌层厚度打了折扣,注蜡有时候干脆省了,这下子车子还是那车子,过两年一查,发现根本撑不住。
这波“降本增效”不光用在燃油车上,新能源车尤为突出。现在买车的人,眼睛都盯在了车内中控屏大不大,加速跑得快不快,能不能自动跟着前车刹车转弯。销量榜单天天炫这些数据。车企心思一通透——这一块只要堆料,准没错。结果呢?上一批批新车一年一更新,研发周期说是两三年就能压到一年多,实车耐久性测试能省则省,路试就对付着跑几圈,剩下都在电脑里模拟。到最后,连起码的底盘防腐都顾不得,反正你拆不出来,再怎么锈也没人知道。谁想到网上一有拆车视频,底盘一露白骨,网友直接气笑了。
可现实是:掉点漆不算啥,真锈起来要命。A柱是车子的脊梁骨,大梁连着车顶,这地方锈透了,一旦碰撞,高强度钢也救不了墙头草。底盘锈蚀更离谱,连悬架的关键部位都可能松动。开着开着,轮子甩出去,危险不说,修都修不好。更糟心的是,有些4S店把锈蚀部位切开焊补,整个新车从此变成事故车,二手车价都没法看了。要是只是打磨喷漆,就像给烂根的树干补了点水泥,过不了几个月,锈得更欢实。
问题来了,为啥好多企业不愿意在防腐上下本儿?说到底,都是为了追逐眼前利益。做镀锌钢板多花的那点钱,放到销量账本上一算,可能就少挣点。但消费者关注的点,全被各种高大上的配置拉走——自动泊车、激光雷达、智能娱乐,仿佛开车变成打游戏。圈里话说,“买车就是买个大平板”,但底盘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却成了最容易偷工减料的地方。这就跟盖房子光讲究外立面好看,把地基都抠成空心砖,看着面子上光鲜,住不了两年就塌。
要说法规不严,也确实有道理。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对整车防腐有细致的法规标注,关键部位的镀锌层厚度、防腐能力都有“死规定”。传说中德国车的底盘之所以结实,就是因为标准高。可在国内,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参数,成了行业里可以商量的事情,检测起来门槛也不高。说白了,谁也不想追着厂家去查三层钢板涂层到底厚了几微米。久而久之,大家都形成了“能省则省”的默契,反正一开始发现不了,售后扯皮呗。
技术难题早都不是难题,问题就在于愿不愿意认真做。以前老辈人造车,粗糙点却讲良心,能用十年八年。现在眼看新能源成了主战场,几乎所有心思全砸在性能和智能化上。耐久这件事,被无形中当成了“过时”的话题,顶多拿出几个实验室检测报告做背书。厂里PPT里全是“未来出行”“百年品质”,到了实际用车,三年不到,轮毂、底盘、A柱、门槛处惨不忍睹。网上经常有人调侃,刚买的车还在上全险呢,底盘居然已经开始掉渣。
你要说用户就没长心眼?其实开始大家也都满怀希望。谁成想,买个“国民神车”,新婚小两口乐呵呵提回家,第二年去保养,技师一脸懵逼地指着A柱下脚窝:这都锈穿了!人家4S店也是哭笑不得:工厂说返工太贵,只能就地打补丁。你要是想质保,还得不停折腾,不情愿得像开盲盒。网上一查,“同款车型生锈投诉500+”,气得不行。
再说说国外媒体报道的那些糗事。某知名国产皮卡,外销澳大利亚,结果刚上市就被当做笑料。当地车友跑工地、趟泥地,半年锈花一大片,车顶接缝都见底穿。澳媒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给出标签,“铁锈跑车,谁买谁后悔”。厂商还死撑,说是在极端气候下的小几例。可投诉数量摆在那里,谁还信。俄罗斯市场更别提了,好多咱们这边的车一遍雪一遍盐,冬春两季刚过,警示灯都快点成“烟花秀”。
说起来,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认认真真攒了钱买新车,谁愿意买个滚铁环回家?如果是早几年,大家还会因为“新国潮”“自主品牌崛起”而自豪,今年可真没人敢拍着胸脯保票。三年五年以后,全车烂成筛子,开着成了闹心。
有时候厂家并不是不懂防腐工艺,也不是没钱做镀锌钢板。只是利益最大化原则下,防腐成了最容易被砍掉的一刀。用户看不见,车企就抱着侥幸。更何况,比起加一厘米的钢板,智能化那点灯光、娱乐系统才更容易出圈。一个网红测评的视频,顶得上几千张厂家广告。谁会关心那些肉眼难查、表面光滑的镀锌膜是不是缩水?车主要发现问题,往往得几年后,维权都无门,厂家把锅甩给驾驶环境。
说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造车路线,不只看舆论导向,也看企业良心。归根结底,卖给自家员工、家人的车,底盘上镀的那层锌,厚不厚,老板心里肯定比你明白。只不过普通买家一开始不懂,一朝吃亏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
给大家提个醒,下次选车前不妨多查几眼。别只顾着看内饰氛围灯和中控屏能变多少种颜色,也别光琢磨那零百加速是不是快一秒。上网查查投诉,有没有车主说新车就锈得吓人。别介意在提车的时候问问销售:这款底盘防腐到底做了多少道工艺?哪几块板是真正双面镀锌?几道电泳?空腔喷蜡过没有?不丢人,问清楚了才能花得踏实。毕竟,外头那层炫彩涂装再亮,铁皮烂了就只能换壳。
也劝那些造车的同行一句,别光盯着短期销量和快速出新。偷工减料容易,口碑天天掉价就难翻身。消费者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别把“新车变老铁”的剧本写到极致。有道理的事,别光写在宣传册里,不如实打实做在钢板上。
车能不能陪你走得远,靠的不只是芯片、智能,底子的扎实才是关键。至于那些动不动就锈穿的车型,告诫一句——铁打的江山,怕就怕没人擦亮双眼。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