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中旬公布的1月销量数据一出来,整个行业都炸了锅:"吉利星越L登顶冠军?""威兰达居然掉出前十?""燃油车前十占7席?"要知道,2024年新能源车势头正猛,很多人都以为燃油SUV要凉透了,结果2025年开年第一个月,画风突变——吉利星越L以近3万辆的成绩强势夺冠,长安CS75 PLUS、博越L等燃油SUV杀进前五,把一众新能源劲旅挤得够呛。曾经月销稳定破万的广汽丰田威兰达,这次连前十都没挤进去!这到底是燃油车"绝地反击",还是合资品牌真"怂"了?
咱今天就来好好扒扒这场"变天"背后的门道。
10月首周到底发生了啥?吉利凭啥能"双杀"合资?
先把数据摆上桌:2025年2月中旬,中国乘联会公布了1月SUV销量榜单。销量数据显示,榜单前十及销量分别为:吉利星越L以29,434辆夺得冠军;特斯拉Model Y以25,694辆排名第二;长安CS75 PLUS以23,493辆位列第三;吉利博越L以21,839辆排名第四;吉利银河星舰7 EM-i以20,328辆排名第五;奇瑞瑞虎8以19,949辆排名第六;丰田锋兰达以17,242辆排名第七;大众途观L以16,865辆排名第八;本田CR-V以16,076辆排名第九;比亚迪宋Pro DM-i以15,698辆排名第十。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前十名中燃油车占了7席,这在2024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去年同期还稳居前十的广汽丰田威兰达,这次1月销量只有12,252辆,掉到第11名。评论区当时就炸了锅,有人质疑"燃油车是不是又行了",有人感慨"想起两年前新能源还要加价提车,现在是风水轮流转啊"。
仔细一琢磨就明白了,燃油SUV这次"翻身"不是撞大运,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价格这一关就让新能源车型吃了暗亏。1月正值春节前夕,很多燃油车品牌为了冲业绩,优惠力度给得特别狠。星越L入门版实际成交价能到13万出头,中配版落地也就15万左右。长安CS75 PLUS把起售价杀到10万以内,顶配也不过14万。对比新能源SUV动辄15-20万的起售价,燃油车在价格上确实有优势。再加上1月时国补还没完全明朗,很多消费者持币观望,选择先买燃油车过渡。
配置这块燃油车也不再"抠抠搜搜"了。星越L全系标配2.0T发动机,马力有218和238两个版本可选,L2级辅助驾驶、12.3英寸中控大屏、全景天窗这些配置也是标配。博越L虽然是1.5T发动机,但配置同样拉满,540度全景影像、电动尾门、远程启动一个不落。长安CS75 PLUS把"卷配置"进行到底,中高配版本连前排座椅按摩、BOSE音响都给你安排上。反观威兰达,中低配版本连个像样的车机系统都没有,倒车影像都得加钱选装。同样花钱,燃油车能给的配置比合资车多一倍不止,用户自然用脚投票。
最关键的是市场大环境的变化。1月本身就是车市淡季,加上春节假期影响,整体零售量同比下滑,环比2024年12月暴跌近三分之一。在这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变得理性和谨慎。燃油车"买了就能开"的便利性,加上加油站密度远超充电桩的现实情况,让很多家庭用户重新选择了燃油SUV。毕竟过年回老家,县城和农村的充电设施还不完善,开燃油车安心。
当时网上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昙花一现,1月的特殊情况不代表趋势。但这次销量榜打脸——燃油SUV不光价格便宜,配置也不输新能源,再加上没有里程焦虑,在特定市场环境下重新赢得了用户的认可。星越L、CS75 PLUS、博越L这些自主品牌燃油SUV,已经不是那种"只能代步"的工具车,而是在动力、配置、智能化上全面升级的"六边形战士"。这才是燃油SUV能在1月"绝地反击"的真正原因。
星越L登顶背后,吉利憋的是什么大招?
可能有人纳闷:星越L凭啥能在1月登顶SUV销量榜冠军?
这款车可不是什么新面孔,2021年就上市了,为啥偏偏在2025年1月爆发?其实仔细一扒就知道,背后是吉利这几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策略在集中爆发。
第一招就是"迟来的认可"。星越L其实一直被严重低估了。这款车入门就是2.0T发动机,马力有218和238两个版本,轴距达到2845毫米,从空间到动力总成都能媲美合资车20-30万级别的水准。而且有沃尔沃技术背书,基于CMA架构打造,底盘质感、隔音降噪、安全性能都不输合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六边形战士"、"水桶车",没有明显短板。但它刚上市没多久,就赶上了新能源浪潮,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争夺战中,星越L虽然实力不错但显得不再那么出彩。不过市场没有遗忘它,连续多个月月销量超过2万辆,终于在2025年1月登顶。这一刻对星越L来说,晚来了至少2年。
第二招是精准的价格策略。星越L官方指导价14.77-17.97万,看着比博越L贵一些,但考虑到全系2.0T发动机、大的车身尺寸、豪华的配置,这个价格其实性价比很高。1月春节前促销期间,经销商给出的综合优惠达到1.5-2万,顶配落地不到17万就能拿下。对比威兰达17.38万的起售价,星越L不光便宜,配置还多一大截。对比途观L、CR-V这些合资劲旅,星越L在动力、空间、配置三个维度都有明显优势,价格还便宜3-5万。这种"降维打击"的性价比,让很多原本打算买合资车的消费者转投吉利怀抱。
第三招是"燃油车质价比升级"的先行者。当大部分燃油车品牌还在靠单纯降价维持销量时,星越L已经开始通过整车品质和产品力的升级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智能座舱系统,星越L搭载的GKUI车机芯片算力强悍,语音助手连续对话不卡顿,高德地图、在线音乐、短视频APP流畅运行,体验不输新能源车。再比如L2级辅助驾驶,星越L全系标配,ACC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刹车一个不少,高配版本还有540度全景影像和自动泊车。这些配置在合资燃油车上要么是高配专属,要么得加钱选装,星越L全系标配或者中配就给,诚意满满。
说白了,星越L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吉利多年技术积累和市场洞察的必然结果。它抓住了2025年1月这个特殊时间窗口——国补尚未明朗、消费者持币观望、春节返乡需求旺盛——用"高品质+高性价比+无里程焦虑"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星越L证明了一件事:燃油车不是不行,而是要找对打法。
谁能提升产品综合实力,谁就能在燃油车市场突出重围。
威兰达"失宠"背后,合资品牌到底输在哪了?
现在问题来了:威兰达曾经可是"20万级家用SUV标杆",2022-2023年月销稳定破万,甚至一度需要加价提车,怎么到了2025年1月就连前十都进不去了?
这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合资燃油车阵营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困局。
第一层原因是"品牌溢价"彻底失效了。以前合资品牌敢"加价卖"或者"坚持不降价",靠的是品牌溢价和技术代差——消费者普遍觉得"多花钱买个放心"。但到了2025年,这套逻辑彻底不灵了。星越L、博越L、CS75 PLUS这些自主品牌SUV,无论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三大件的可靠性,还是中保研碰撞测试成绩,都不输合资。星越L和威兰达的碰撞测试都是全优评价,安全性打成平手。技术拉平之后,价格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威兰达起售价17.38万,就算优惠后最低也要15万起步;星越L实际成交价13万就能拿下,这4-5万的差价,够孩子上一年私立幼儿园,够全家出国旅游两次。消费者又不傻,凭啥为一个Logo多花这么多钱?
第二层原因是产品力严重落后。威兰达2020年上市,到2025年只做过一次小改款,核心的车机系统、辅助驾驶、动力总成几乎没啥变化。车机还是那套"能用但不太好用"的老系统,屏幕小、反应慢、功能少,用户天天吐槽"还不如用手机支架"。L2辅助驾驶只有顶配才有,中低配连个像样的倒车影像都得选装。而星越L是2021年上市的车型,产品力本身就领先一代,而且吉利的迭代速度快,平均1-2年就推出改款或新技术,OTA升级、辅助驾驶优化、车机系统新不断。合资品牌还按着"3-5年一换代"的老节奏慢慢悠悠走,等产品周期末期,技术配置落后一代多,价格还降不下来,用户自然跑光了。
第三层原因是压根看不懂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2025年的中国消费者到底要啥?
既要动力够用(家用2.0T足够了),又要空间实用(二胎家庭得装娃装货),还要智能化体验(车机得能导航、听歌、语音控制),最好再省点油钱(油价不便宜)。威兰达的产品思路还停留在"三大件可靠+保值率高"的老观念上,但中国用户根本不买这账。保值率再高,首付多花5万也是真金白银掏出去的;三大件再可靠,车机卡成PPT也是真影响日常体验。星越L们把中国用户的需求摸得门儿清:2.0T动力够劲、轴距2845mm空间够大、L2辅助驾驶全系标配、车机智能流畅、油耗控制在合理范围。每一刀都砍在合资品牌的"软肋"上,不赢才怪。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一口价策略"的冲击。2025年越来越多的燃油车品牌加入一口价阵营,包括丰田自己。锋兰达年前就推出限时一口价,力度延续到年后,1月销量排名第七,环比2024年12月上升了12位。大众早就开始玩一口价,途观L 14.99万一口价让销量重回前十。从终端混乱的价格体系转变为官方统一定价,既展现了诚意,也提升了性价比。但威兰达没跟上这个节奏,各地经销商价格不一,消费者还得货比三家讨价还价,体验很差。
业内现在流行一个说法:"以前是自主品牌抄合资作业,现在是合资品牌抄自主品牌作业都抄不会"。这话虽然犀利,但确实道出了现实。自主品牌早就按照"中国用户真实需求"重新定义了"好车标准"——动力够用、空间实用、配置丰富、智能化强、性价比高,这些才是中国家庭用户真正在乎的。合资品牌还在用"标准"削足适履,拿欧美市场的产品思路往中国市场硬套,不输才怪。威兰达掉出前十不是个案,而是整个合资燃油车阵营在15-20万主流家用车市场集体溃败的缩影。
网友吵翻了!
这些疑问你也想问吧?
2025年1月SUV销量榜出炉之后,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成了"大型辩论现场"。支持燃油车的说"燃油车没死",看好新能源的说"只是暂时的",还有一堆观望党在那儿纠结"到底该买谁"。咱挑几个高频问题好好聊聊。
有网友质疑:"1月燃油SUV销量好是不是因为春节特殊情况?
过了春节是不是又不行了?"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1月确实有特殊性——春节返乡需求旺盛,老家充电桩不普及,很多人选择燃油车过渡;加上国补尚未明朗,消费者持币观望。但这也说明了一个现实:在特定场景下,燃油车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要价格合理、配置到位、品质过硬,燃油车就不缺市场。2-3月的销量数据会说明问题,但1月的表现至少证明,燃油车远没到"穷途末路"的地步。
还有网友纠结:"买星越L这种燃油车,三年后保值率会不会很惨?"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威兰达这类合资车三年保值率确实高一些;星越L作为自主品牌,保值率可能在55左右。但算总账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威兰达买车多花5万,三年后多卖2-3万,实际还是多亏了2-3万。而且这三年用车期间,星越L的动力、配置、智能化体验全方位碾压威兰达,这个"隐性价值"根本没法用钱量化。在新能源大潮下,所有燃油车的保值率都在下降,合资的"保值优势"正在快速缩水。等到2028年,谁还敢打包票说燃油车能保值多少?
有人担心:"星越L的双离合变速箱靠谱吗?
会不会顿挫?"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的顾虑。星越L搭载的是7速湿式双离合,这套变速箱经过了多年市场验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日常驾驶换挡平顺,响应也快,低速蠕行基本没有顿挫感。当然,双离合的特性决定了在极端工况下(比如长时间堵车)可能会有轻微的顿挫,但对于日常家用来说完全够用。如果特别在意平顺性,可以选择搭载爱信8AT的车型,但那价格就上去了。星越L用双离合就是在性能、成本、可靠性之间找平衡,对大部分家庭用户来说是合理的选择。
还有人问:"燃油车1月销量好,是不是意味着新能源车不行了?"这个观点就有点极端了。1月SUV销量榜前十虽然燃油车占7席,但特斯拉Model Y依然排名第二,销量超过2.5万辆;吉利银河星舰7 EM-i和比亚迪宋Pro DM-i也进了前十,销量都在1.5-2万辆。新能源车整体份额虽然有所下滑,但依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真实情况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各有优势,在不同场景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燃油车"加油方便+无里程焦虑"适合经常跑长途或者充电不便的用户;新能源车"用车成本低+智能化强"适合城市通勤和科技爱好者。很长一段时间,两者会是并存竞争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
1月只是开始,燃油SUV市场"反击战"才刚刚开场!
从2025年1月这份SUV销量榜就能看出:中国汽车市场早就不是"新能源躺赢"或者"燃油车等死"的简单局面了。星越L用"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组合拳登顶冠军,燃油车占据前十中7席,这不是偶然,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以后再有人拿"燃油车已死"说事儿,甩1月销量榜+配置表+价格对比:同样的预算,燃油SUV能给的动力、空间、配置不输新能源,还没有里程焦虑,凭啥不能选?
当然,这不代表新能源车不行,Model Y依然排名第二就是最好的证明。真正的趋势是:市场正在回归理性,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捧某种能源类型,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车。燃油车要活下去,就得像星越L这样提升产品力、优化性价比;新能源车要继续领先,就得在智能化、用车成本、充电便利性上持续创新。谁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赢得市场。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你有15万预算买家用SUV,会选"动力充沛"的星越L,还是"省油混动"的新能源车?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