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铁路局纷纷推出名目繁多的特色主题列车,这股风潮来得颇为集中。从哈尔滨开往老挝的“银发专列”,到京津冀联动的“津旅时光号”,再到青藏高原上的“丝路梦享号”,一时间,“坐着火车游中国”似乎从一句口号,迅速落地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产品。
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很清晰,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说法,此举是为了“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说白了,就是淡季的时候,与其让车和人闲着,不如打包成旅游产品卖出去,创造增量收入。这思路不新鲜,但能如此系统性、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反映出铁路系统在市场化运营思维上的一次集体转向。过去,铁路卖的是“位移”,现在它想卖的是“体验”。
不同地区的列车,其定位和策略也显现出差异。比如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搞的“悠享龙江·银旅号”,直接瞄准了有钱有闲的老年群体,行程长达14天,还打出了“适老化”的概念,甚至跨越国境。这是一种深耕特定客群、追求高客单价的打法。但“适老化”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全是细节。从车厢内的无障碍设施,到行程中匹配老年人体力的游览节奏,再到全程的医疗保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整个体验打折扣。这趟长途旅行,对组织方的综合服务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
北京局的“津旅时光号”则是另一种模式,它整合的是天津市区和蓟州区的旅游资源,主打“城市文化+生态度假”的短途精品线路。这种模式更轻,辐射范围更集中,有点像区域经济的内循环。它不追求走得远,而是追求与地方文旅产业的深度捆绑。这种“铁路+农文旅”的融合,如果运营得当,对盘活沿线地方经济的价值,可能比单纯拉来一车游客要大得多。
而青藏集团公司的“丝路梦享号”,卖点是“丝路”这个大IP和“高品质”体验。显然,这是在已有文化符号上做文章,目标是那些对旅行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旅客。
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铁路部门正试图从一个纯粹的运输服务供应商,向一个综合性旅游产品运营商转型。这步子迈得不小。在铁路12306客户端上,甚至专门开辟了“门票·旅游”板块,用于展示和预订这些产品,意图打造一个出行服务的闭环生态。这种平台化的雄心值得肯定,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当旅客坐着火车抵达目的地后,后续的“美食美景和人文名胜”体验,铁路部门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其品质?
目前的操作模式大多是与地方文旅部门或旅行社合作,这种合作的紧密程度和执行标准,直接决定了整个“铁旅产品”的最终成败。火车上的服务再好,如果落地后被带去购物点,或者所谓的“精品线路”粗制滥造,那么“坐着火车游中国”的美好愿景,恐怕会迅速在旅客的抱怨声中褪色。铁路部门的角色,不能仅仅是一个“送人头”的渠道商,而必须成为产品质量的深度参与者和监督者。
所以,这股主题列车热潮,现在看还处在模式探索和市场试水阶段。它很好地回答了“如何让闲置运力动起来”的问题,但“如何让旅客真正满意”的课题,才刚刚开始。最终,这些冠以各种名号的专列,能否在市场上长期立足,不取决于车厢装潢得多么有特色,也不取决于线路概念多么吸引人,而是取决于从上车到下车、再到目的地游览的整个服务链条,是否真能做到无缝衔接且名副其实。这事,比单纯开动一趟列车复杂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