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

京东造车,这消息是不是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整个汽车圈?

当科技巨头们不再满足于“赋能”,而是要亲自下场操刀,这预示着什么?

难道我们真的要迎来一个由代码和算法主导的全新出行时代了吗?

BC的文章早有预见,也难怪有人会问:京东都进来了,拼多多还会远吗?

这速度,着实让人有些目不暇接!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但今天,我不想只盯着京东。

咱们得把目光聚焦在广汽集团身上。

这家老牌车企,最近的日程表怕是比明星的行程还要满,尤其是在各种“站台”和“合影”的场合。

就在上个月,启境项目的官宣现场,广汽又一次以合作方的身份,稳稳地占据了C位。

新闻稿里那句“双方共同决策,发挥优势,补全盲区”,听着挺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来补,咱们一起往前走”。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合资”,这三个字对广汽来说,简直就像是刻在DNA里的烙印。

我总觉得,他们似乎习惯了“搭便车”,把每一次合作都变成一次“合资”,然后“我出钱,你出力”,坐享其成地等待别人为他们铺就通往未来的道路。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如同“温水里的青蛙”,很难意识到外界的危机四伏。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从另一个角度看,广汽的行为,颇有“乱点鸳鸯谱”之嫌。

无论谁在汽车领域有所动作,广汽似乎都想“凑个热闹”,不论结果如何,先“打一杆子”再说。

这种“海纳百川”的合作态度,在几大国有车企中堪称一股“清流”,但对于广汽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基因锁”,一旦离开了合资的土壤,他们似乎就不知道该如何“生长”了。

说到合资,国内最早的“吃螃蟹者”是北京吉普,那是在1984年。

但要论将“合资模式”玩得炉火纯青的,非广汽莫属。

1985年2月,上海大众应运而生,而就在这“前脚”刚落,“后脚”广汽标致也紧随其后,成为全国第三家正式挂牌的合资车企。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1991年,广州标致在国内市场风头无两,16%的市场份额,与上海大众平起平坐。

可当时,上海大众正埋头苦干,推进零部件的本土化进程,为日后的独立发展奠基。

而广州标致呢?

似乎只顾着数钱,疏忽了长远规划。

到了1994年,国家出台规定,要求合资车国产配件比例需达到40%以上。

国产化率低得可怜的广州标致,不仅价格高昂,维修也成了老大难,市场口碑瞬间崩塌。

短短几年,广州标致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最终,本田汽车以象征性的一元钱,接手了法国标致的股权和债务,广州标致也因此成为中国合资车企中第一个“退市”的案例。

这结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也像极了《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转衰的缩影,昔日辉煌,终成过眼云烟。

许多人将责任归咎于法国人,但作为合作伙伴的广汽,真的就“事不关己”吗?

在本田的“扶持”下,广汽本田迎来“第二春”,一路高歌猛进。

但除了广州标致,广汽旗下另一家合资车企也未能幸免,最终走向了破产的命运。

今年7月8日,广汽菲克公司管理人发布公告,因公司已无重整的可能,正式申请破产。

在此之前,广汽菲亚特和广汽克莱斯勒,也曾以独立合资公司的身份,经历了一段黯淡的旅程。

这“合资企业破产”的戏码,在广汽身上上演了不止一次,仿佛是一种魔咒,难以摆脱。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再看广汽三菱。

两年前,广汽集团的一纸公告,引发了无尽唏嘘。

公告显示,广汽集团以1元的价格,接手了三菱在广汽三菱的50%股权,至此,广汽三菱彻底成为广汽的“全资子公司”。

三菱的那一元钱,与25年前广州标致的“一元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像是对一段失败合作的无奈总结。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甚至连讴歌,这个曾经的进口豪华品牌,在以广汽讴歌的身份国产后,也未能逃脱“水土不服”的命运。

虽然在公司架构上是广汽本田的全资子公司,但其运营模式依然是合资那一套。

业绩不佳,导致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广汽讴歌”的名字就在本田中国的销量通报中悄然消失。

这与其说是“退出”,不如说是“无声的告别”。

除了丰田和本田,广汽旗下的合资企业,大多数都未能迎来圆满的结局。

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但广汽对合资模式的过度依赖,无疑大大增加了其“踩雷”的风险。

这就像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出现裂痕,便可能血本无归。

“成也合资,败也合资”,这句话用在广汽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在广汽的视角里,对于合作伙伴的态度,可以用“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来形容。

广州标致刚“出局”,广汽本田就“顶上”,中间几乎没有“空窗期”。

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广汽更是秉持着“兼容并包”的原则,只要是与汽车沾边的,似乎都能谈。

放眼国内几大国有车企,没有谁比广汽更热衷于拓展新的合作伙伴。

甚至在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上,他们也习惯性地套用了合资的模式。

2010年12月,浙江吉奥汽车与广汽集团“联姻”,成立了广汽吉奥,股比49:51,总部设在杭州。

然而,广汽吉奥的发展,似乎与“通力合作”四个字背道而驰。

依然是那套“我出生产线和品牌,你出人出钱”的老套路。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合作初期,广汽或许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

但当2016年国内SUV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时,广汽吉奥却遭遇了“断崖式”下滑。

2016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1519辆,同比锐减79.66%!

不到一年时间,生产线就陷入停滞。

最终,广汽集团以2.62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浙江吉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49%股权。

对于广汽而言,这笔买卖,稳赚不赔,却也标志着一次合资尝试的失败。

广汽吉奥的“故事”刚落幕不久,2017年,广汽又宣布与蔚来汽车展开合作。

然而,随着珠江创投的介入,到了2019年,新品牌“合创”横空出世,才有了新的合资公司——广汽合创。

而使用的生产线,竟然还是当年广汽吉奥留下的资产。

这就像是在“原地踏步”,重复使用旧资源,却未能带来新的突破。

从浙江吉奥,到蔚来汽车,再到珠江创投,广汽似乎总能吸引各路“玩家”上车,一起在中国汽车工业的赛道上“跑一段”。

然而,这种“广撒网”式的合作,是否能真正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广汽之外,一汽、东风、上汽等车企,虽然也有合资业务,但都同时在自主品牌上发力。

唯独广汽,对合资模式的“痴迷”,显得格外突出。

即便是商用车领域,广汽也选择了合资。

2007年,广汽与日野各占50%股份,成立了广汽日野,主攻商用车市场。

直到今年4月21日,公司名称才正式变更为“广汽领程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日野的股份也降至不足5%。

这就像是一场漫长的“股权变更”,最终的结局,是否能迎来真正的“新生”,还有待时间检验。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曾几何时,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已然迎头赶上,年度销量占比更是突破了60%。

这场新能源革命,无疑为中国品牌提供了绝佳的崛起契机。

在这个浪潮中,各大国企也纷纷实现突破。

东风集团旗下自主品牌销量在2024年达到137万辆,同比增长34.3%,占集团总销量的55%,较2023年提升13个百分点。

长安汽车自主品牌销量更是突破223万辆,同比增长6.3%。

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也达到240.8万辆,占比高达60%,较2023年提升5个百分点。

这些车企,都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实现了漂亮的“华丽转身”。

相比之下,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分别产销76.23万辆和78.95万辆,加起来仅占集团总销量的39.41%。

与同行的差距,显而易见。

这不禁让人想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遗憾,虽然也付出了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长期以来,广汽似乎安于躺在合资的“功劳簿”上,却忽略了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

这两年的窘境,也逐渐暴露出来。

曾经依靠合资品牌“日进斗金”的广汽集团,在2025年新能源浪潮中,竟然迎来了上市13年来的首次中期亏损。

广汽集团上半年惨淡的业绩预告:归母净亏损高达18.2亿元至26亿元,与去年同期15.2亿元的盈利相比,简直是“大变脸”。

这就像是“坐吃山空”,昔日的家底,在新能源转型的风口浪尖,显得捉襟见肘。

曾经贡献集团85%利润的合资板块,如今利润贡献已骤降至2024年的不足40%。

利润的大幅缩水,迫使广汽集团不得不正视现实,重新审视其发展战略。

广汽集团的老董事长曾庆洪曾说:“构建开放型经济需要‘拿来主义’,更少不了‘自力更生’。

两手抓可以,两手都得硬才行。”

这句话,道出了企业发展的真谛。

然而,在广汽身上,外界看到的更多是“拿来主义”的影子。

今年9月份,广汽集团与华为乾崑联合打造的新品牌——“启境”,正式官宣。

这就像是“背水一战”,将宝押在了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上,希望借此实现新的突破。

巨亏18亿!广汽13年首亏,合资模式成“魔咒”?-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合作方是华为乾崑,而非鸿蒙智行。

这意味着,在华为内部的“权力博弈”中,广汽——这个一如既往敢于“吃螃蟹”的弄潮儿,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这波操作,究其根本,究竟是“拿来主义”的胜利,还是“自力更生”的开端?

这就像是“千山万水只为一人”,广汽能否在这场与华为的合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答案或许就在下一个转弯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