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路上看到保时捷,你脑子里会蹦出啥?是不是“卧槽,有钱”、“这得卖多少个腰子”、“人生巅峰”?这三个词基本就概括了普罗大众对这个德国豪华跑车品牌的所有想象。保时捷,这个传说中卖车跟卖白菜一样轻松的顶级印钞机,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商业世界里“躺赢”的典范,是那种你以为它在跟你谈感情,其实人家只是顺手就把你钱包掏空的狠角色。
但魔幻现实主义的铁拳,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看起来牛逼闪闪的目标。就在最近,保时捷交出了一份堪称惊悚的成绩单:第三季度亏损近1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80亿;前三季度利润更是直接暴跌99%。
是的,你没看错,99%。
这已经不是腰斩了,这是直接从ICU门口被踹进了火葬场。那个你以为永远不愁卖的保时捷,那个买车要加价、等车要半年的保时捷,突然之间,就差把“我很难,快给我打钱”写在脸上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浓眉大眼的优等生,怎么突然就进了ICU?
很简单,因为它终于决定要去做一件它早就该做,但一直扭扭捏捏、瞻前顾后、充满了“既要又要”思想钢印的破事儿——彻底拥抱电动爹。
保时捷对外一直是那个西装革履的精英,结果财报这份体检报告一出来,好家伙,P得再帅的写真也藏不住肝上的大片阴影。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利润崩盘的主要原因,是公司为了电动化转型,搞了一次大刀阔斧的“组织重组”,光这一项,就烧掉了27亿欧元。
这笔钱花在哪了?推迟了部分纯电车型的发布,延长了燃油车的寿命,还把自产电池的计划给砍了。
这一系列操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之前对电动化的预估过于乐观,步子迈大了扯着蛋了,现在得赶紧往后缩一缩,重新规划路线,之前投的钱,很多都打了水漂。
这就非常有趣了。
我们必须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里的第一性原理来拷问一下:保时捷不搞电动化会死吗?
答案是,会,而且会死得很难看。尤其是在它最重要的两大市场,欧洲和中国。欧洲的环保法规越来越像紧箍咒,碳排放大棒天天举着,你再抱着内燃机当宝贝,过几年连卖车的资格都没了。而中国市场,更是神仙打架,新能源渗透率高得吓人,各种新势力把用户体验玩出了花,你一个传统豪华品牌,如果不拿出点真东西,凭什么让新一代的有钱人买单?凭你那个斯图加特的盾徽吗?年轻人可能更认一个带屏幕的沙发。
所以,电动化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是生死题。
但知道要答题,和把题答对,是两码事。保时捷的痛苦就在于此。
大象转身难。何况是保时捷这头浑身镶钻、背着历史包袱的大象。它想转,但转不动啊。为什么?因为它过去的成功,现在全成了负资产。
过去,保时捷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是品牌溢价,是稀缺性,是内燃机轰鸣带来的那种机械朋克式的性感。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和赛道文化。这些东西,在电动车时代,瞬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电机的响应速度,让所有燃油车的加速都显得迟钝;电池和电控系统,成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壁垒;而所谓的驾驶乐趣,也被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重新定义。
这就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屠龙刀法的绝世高手,突然发现世界上已经没有龙了,大家现在都在玩儿激光枪。你那一身出神入化的刀法,除了在博物馆里表演一下,还有什么用?
从燃油车时代的全村的希望,all in到电动车这个修罗场,这不叫转型,这叫跳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保时捷的巨额亏损,就是被这火山口的高温燎掉的第一层皮。
更要命的是,它的对手们,根本不给它喘息的机会。友商们,尤其是中国新势力,玩儿的就是一个【快种快收】,一年一改款,半年一升级,软件定义汽车,用户体验为王,把车当成一个电子产品来做快速迭代。而保时捷呢?还在用造奢侈品的思路造车,一款车型的研发周期长得感人,决策链条更是复杂到令人发指。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调调,在燃油车时代是“德味儿”“匠心”,在电动车时代就是“反应迟钝”“跟不上节奏”。
所以你看,保时捷的组织重组,本质上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否定。它在尝试把自己的基因从一个“机械工程公司”,重塑成一个“软件科技公司”。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流血和巨大的沉没成本。那27亿欧元的亏损,就是它为过去的傲慢和迟缓,交上的第一笔学费。
如果说转型阵痛是内伤,那外部环境就是对着伤口撒盐。财报里还提到了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关税。前九个月,这项政策就给保时捷带来了3亿欧元的额外成本,预计全年损失7亿欧元。
面对这种情况,保时捷的选择是什么?涨价。
是的,你没听错,利润都快跌没了,它还要在美国市场涨价。
这个操作骚不骚?简直骚断了腿。这就像两个拳击手在场上,你已经被对手的组合拳打得摇摇欲坠,这时候你不想着防守反击,而是选择把自己的拳套价格提高一倍,指望对手买你的拳套把你打死?这完全不符合商业逻辑。
唯一的解释是,保时捷认为自己的品牌护城河足够深,深到可以把关税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而且消费者还就吃这一套。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这是一种近乎于傲慢的自信。它赌的就是,那群爱着保时捷的美国中产和富豪们,宁愿多花钱,也要拥有这枚盾徽。
这就是【利益相关方博弈法】的现实演绎。在【公司】和【用户】的博弈中,保时捷选择牺牲用户的利益,来保全自己的利润表。至于用户会不会跑?它赌你不会。
但时代真的变了。这种傲慢,在过去可能是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在今天,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我们看到了保时捷更决绝的一面:裁员。
计划裁员1900人,今年内还要裁掉2000个临时岗位。
裁员。涨价。还推迟了电车。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伤害了谁?用户看了想骂娘,员工听了想跑路,只有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可能在琢磨这股票还能不能再空一把。
这就是一个商业帝国在遭遇时代剧变时的真实写照。它庞大、骄傲,但也因此而笨重、迟缓。它想自救,但每一步都像在走钢丝。砍掉不赚钱的业务,是断臂求生;裁员,是节流;涨价,是试图维持最后的体面。
这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指向一个残酷的真相:保时捷过去那种躺着赚钱的日子,那种依靠品牌光环和信息不对称就能【喂到嘴里】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曾经的成功,更多是时代红利下的顺势而为,而不是什么深谋远虑的【瞎积薄发】。
如今,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保时捷没有裸泳,但它发现自己穿的泳裤,是上个时代的款式,在新时代的泳池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点滑稽。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保时捷的财报,就像看一部现实版的商业战争大片。它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时代的企业。再牛逼的品牌,一旦踏错节奏,一样要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
那个曾经让你觉得遥不可及的梦想之车,现在也得为了生计发愁,也得面对“不这么做就会死”的灵魂拷问。这么一想,是不是感觉自己手里的煎饼果子,都更香了一点?
毕竟,看神仙打架,总比自己下场被打要快乐得多。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