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最近翻的海外市场数据,吉利和长安这两家车企在海外的表现,确实挺值得好好聊聊。你看,吉利在中国车企海外销量排名里稳稳排第四,长安大概是第六,这个位置没跑。按我理解,这就说吉利稍微领先,但差距没想象中那么大。销量是个硬指标,但影响力说到底还得从产品和品牌力说起。
这让我想到我上个月在东南亚某二线城市和经销商的聊天。经销商老陈跟我讲,吉利那边订单比较稳,大家认识,尤其是博越这款入门SUV,性价比做得真不错。他也提到长安,长安车型多了,特别是欧尚系列,适合年轻家庭,价格也亲民,不过品牌声量不如吉利响。这顿感觉挺真实,经销商说话毕竟是第一线。
产品线这块,吉利明显更丰富一些。比如我查了吉利在海外的车型,SUV、轿车、新能源都有布局,覆盖了大概5-6个细分市场。相比之下,长安更偏重SUV,尤其是小型和紧凑型,新能源起步晚一点,但动作还算快。实际上,这就像做一张大扑克牌桌,吉利手里的牌更多,能应对的玩法也多;长安牌不多,但每张都比较灵活。OK,我这比喻有点简单,实际研发和供应链运作要复杂得多,比如吉利背后那个庞大的零件供应网络支持它快速推新。
我琢磨,影响力不光是销量和品类,更重要的是本地化服务和品牌认知度。记得去年我跑了趟欧洲,碰到一个维也纳的二手车店老板,他随口说:吉利车的零件供应还算靠谱,保养方便,这很加分。一句话,道出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要性。相比之下,长安在欧洲的服务网络还没完全铺开,很多消费者对品牌了解有限,导致买车心理门槛有点高。
顺带一提,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11月一场海外新能源车展上,长安展出的几款电动车引来不少关注,尤其是eado(逸动)的纯电版本,媒体评价挺不错。虽然规模小些,但这是长安在新能源板块给海外市场递出的新名片。但新能源车的海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像特斯拉、大众ID系列还有比亚迪铁汉们都在抢,这对长安来说绝非轻松活儿。
说到营销,吉利那边我觉得做得更成熟。举个例子,吉利去年联合当地流行文化做了一波线上活动,直接面对年轻买家,品牌感拉得挺紧。我质疑过,这是不是过度营销了?但销量数据显示,确实带来了明显转化。长安的营销更传统一点,更多靠线下渠道和价格优势,可能有点没跟上网络传播的节奏。这也是长安未来要加强的点吧。
对了,哥们@小李前阵子在海外做渠道调研时还提到,长安在东南亚市场上的本地化改装很用心,适应当地路况和消费惯,反而在某些国家卖得挺火。比如悬挂调校更软,多加了几个实用配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口碑回馈不错。这点我倒想和吉利对比,不然光看销量和品牌定位,可能有点片面。
既然聊到市场,来个粗略心算。吉利在海外的年销量大概30万台,平均单车出口价体感在1.2万美元左右,算下来海外业务营收近36亿美元。长安年销量差不多15万台,但单价稍低,估计营收不到15亿美元。数字没那么精准,样本还不够完整,但差距还是明显的,尤其利润率估计吉利更稳。你觉得这价格差是吉利车型定位更高,还是长安更拼性价比?
这里我想自我更正下,前面说吉利背后的供应链很庞大,听起来可能忽略了长安其实也有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只是侧重点不同。长安更重视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研发流程更像模块搭积木,灵活度大,有点像玩乐高,而吉利则更像拼装大型机械,讲究整体协同和精细化管理。这种不同会导致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有差异。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跑题一句: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车企在海外市场搞的所谓本地化,其实多数是换个导航语言和换个适应当地排放标准的尾气净化系统,真正能贴近用户生活的产品和服务,反而少得可怜。这点对长安和吉利都是挑战。
最后留个问题给你们,这两家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到底是靠销量撑场面,还是要靠更深一步、更多层次的用户体验和口碑支撑?毕竟销量可以被促销破,品牌力可没那么容易买到啊。你觉得它们谁能先走到那一步?或者,你身边有没有朋友用过吉利或长安的海外车型,给我点真实感受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