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去年我去工厂,看了一台刚拉出来的氢燃料重卡,那车的燃料瓶跟个大水桶似的,粗糙但结实。现场的工程师喝着茶,说:这个瓶子你要是用在家里烧煤,都能当电暖器用了。我一边点头,一边心里琢磨,这个设计能有多靠谱?是不是有点用料剩下的随便拼拼过头了?
我倒是不太相信专门用氢瓶为安全为天这事。有次跟那技术负责人细聊,他说:其实比起比拼硬度,我们更在意瓶子的轻量化。多个小瓶子拆开驾驶更方便,也更耐摔。但我心想:这不就像备用的打火机,多少有点有备无患的味道?到底哪个更靠谱?我还得多打听打听。
(这段先按下不表)对比下同价位的纯电动车:我试开过几款。它们的动力平顺,续航绝对能跑,万一你在高速上追尾,不!那辆电动车的重量还略高点。实话说,电动车的电池包都像个万宝箱,重得要死,放在车上,整车的质量会飞涨10%左右。你拉一些货,载重几公斤就得算成本,这点电池的能量密度,也算是硬伤。在实际驾驶中,我能感觉出这车跑起来像块棉花糖,缺少一点儿踏实感。
再看看氢能重卡更新的技术,真得挺玄妙。第三代的设计里,怎么说?就是轻量化+一体化拧成一股绳。瓶子用铝合金,框架用碳纤维,一些看起来像菜市场买的便宜铁片基础材料,经过再设计后,竟然减了350公斤。自由变化里,一公斤就等于节省一斤油,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开个玩笑:我估算,如果一辆氢燃料车油耗平均每百公里9公斤氢气,那一个月跑800公里,就是72公斤。成本怎么算?假设氢气每公斤价格在15元左右(这也估算的样本少),每次跑完,油费大概1080元。整车每公里耗油(氢气)成本比起燃油少了,车主可能会觉得值。但实际体验可复杂得多:加氢、充氢站点的密度远不及加油站,再加上在这里打个比方,氢瓶的充放流程,比你加汽油复杂多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氢燃料电池最怕的,除了成本,还在于氢的存储。单纯看数据,车用氢瓶普遍用的都是压力在700巴左右的小瓶子,装满大概200升左右。过去我问过个修理工,他说:要打气,那个机器像吹气球,快充得跟电梯似的,好几台设备排队。我一直猜,可能研发人员也是害怕爆炸这事,所以设计的非常保守。可你知道吗?如果可以用更先进的固态存氢,可能就不用那么多压力了——潜在的技术路线我倒是没怎么关注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某个点:氢燃料电池的燃料效率比传统内燃机高出30%,这不是说比油更好吗?对,理论上是,但实际指标呢?而且,燃料快用完时,燃料电池反而会出现效率下降的状况。说白点,环节一环紧扣一环,不能随便丧失信心。
供应链上下游也是个麻烦。你像我认识的一家零部件供应厂商,他说:氢瓶其实就像我们做的钢材一样,定制化很高,标准化远没有汽油罐那么成熟。他还调侃:你用那些国产钢,放在氢瓶里,能爆炸吗?你得买进口的。我心想:这不就变成吹牛+拼价格吗。
(这段还没讲完)这让我开始疑惑:国产的氢瓶,真能达到国外的安全标准吗?国内很多安全检测报告都也有水分吧。
我在想,像东风特汽这么做,尤其把研发做得越来越轻量化,不知道是不是借助了山西那边的氢能链的护航?他们推新车时,像是堆积木一样,一块块零件能组合得更巧,综合重量减轻,性能还能更优。按照他们的说法,第三代重卡比上一代多用了点心思——实则是省了不少‘油料’。
就在此时,我想到,未来氢能大规模推广,还得考虑到燃料变化的问题。你说:氢瓶一旦出故障,爆炸的风险多大?事实上,我觉得氢气燃料用得安全,关键看设计是否紧密。但我突然想到:应不应该,也有人想点儿另类的? 比如用液态氢?这我还没搞明白。它的安全性和成本能不能匹配?这个问题也留着以后再调研。
这事还是技术和制度的博弈——厂家拼命研发,但基础设施蹒跚而行。很显然,调整策略、稳扎稳打比一味追求爆款更实在。
我怀疑:是不是氢燃料的推广,关键还在于民众的接受度?像我身边不少人一听氢气就皱眉头——他们觉得太危险。于是,企业要做的,不只是一台车,更是科普和信任的建设。这点,电动车就更难做了。
制造业的私有化、矿产资源的捆绑,确实让人觉得未来又充满变数。我也不清楚锂矿是不是早已被某些资本操控,可能只是我脑补得太多?但我知道,燃油车的技术不可能完全丢掉。这也是人为的一点:发动机那些超长寿命的技术,当然也要逐步留存。
不知道你怎么看?氢能重卡的会不会变成类似快递车的普及版本?又或者,真的会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燃料短缺时,一切都得打折?我在想,要是燃料的供给成为瓶颈,还能不能像今天这样自信地说:我有的,就是未来?
我特别喜欢车里那点微妙的气味,比如车座的皮革味——很奇怪,就能让人联想到未来科技感。但我也知道,真正的问题,是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补贴政策还在摇摆。你怎么想?是不是我们总在等待一个完美的点后,才敢大胆下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