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还未消散,案场的灯光已然亮起。水泥地板上,车辆井然有序停靠,脚步声在空旷空间里回响。几位西装笔挺的“侦探”——准确说,是会计师——正对着一份数据表眉头紧蹙,一串数字在屏幕上闪烁:“半年收入624亿,净赚30亿。”这不是哪家老牌豪门的常规战报,而是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账目长期深陷亏损的名字——赛力斯。如果你是这家车企的股东,此刻恐怕会觉得,像查尔斯·狄更斯小说里那个穷小子,突然间发了横财。
我们都知道,华为并不造车。它只是悄悄地,把自己的技术和渠道当做“礼物”,送到每一家准备“翻身”或“搏杀”的车企手里。于是,派生出一个个新“界”。华为只是在车企的系统里插入了自己的“指令”,像个在幕后设定协议的程序员。市场上,智选车模式,就是这场合作的变量显示器。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子登科,统统被纳入鸿蒙智行旗下,形成了五线协奏曲。
这五个“界”分别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结盟。华为负责“灵魂”,对方提供“肉身”,就像柯南遇见灰原哀,各自贡献天赋。什么鸿蒙座舱、华为智驾ADS、华为高性能芯片……这些像是技术侦探的万能“工具包”。
但不得不说,在这场游戏里,最先通关的,还是问界。它是华为第一任“亲儿子”,也是目前最能打的门面担当。
让我们来复盘一下赛力斯的“逆袭套路”。合作前,“低端”是赛力斯难甩的标签,销量就是日常的谜案:每月总要有人扳着指头算,下一步是流血还是收尸。那年公司年会,恐怕最开心的是“供应商”,股东们则满脸写着“活着不易”。品牌边缘,被人视而不见。
与华为绑定之后,却像是中了“注射剂”——价格猛然上跳,品牌形象自带“高级气息”。去年,M9上市价超50万,别说以前的赛力斯,连老谢家都不敢这么定价。M9累计交付突破22万辆,成为50万级豪华车销冠。M8也不含糊,上市4个月卖破7万台,蝉联40万级销量王者。问界全系交付累计达75万辆,就算在新能源领域,这成绩也堪称“非科班出身踢死专业队”的典型。
最直观的,是账上的数字。2023年上半年,还亏了13亿,一度让人怀疑是不是忘了关掉出血阀门。到了2024上半年,数据如开挂:营收650亿,净利润16.25亿。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624.02亿元,净赚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业绩如果有物理形态,大概会在董事长办公室里蹦跳。
它不只是数字的游戏。“附体”华为后,赛力斯在圈子里的地位也来了个“洗底”:《财富》中国500强第169位,《TopBrand》中国品牌500强第92位,全国民企500强第59位,重庆第一。之前被动排队,如今主动迈进C位。那些年等着资产贬值的人,如今挤破头都想入伙。
但说到这里,我们得稍微“打个补丁”。其它四个界,能不能复制问界的神话,目前还难说。毕竟,数据都还在酝酿,转折随时可能降临。也许奇瑞、北汽等下一个大赢家就在路上;也可能赛力斯的问界只是意外的孤例。资本市场,有时比刑侦案还残酷,利益和风险总是成对出现。
这个故事里,黑色幽默不难找:曾经的赛力斯,亏损时像在悬崖边捡金币。现在赚了钱,反而要面对“合资依赖症”的质疑——行业里的段子是,“你靠华为上天,也得做好随时回地面的准备”。合作越深,议价权可能越低;技术越好,议程控制权可能也骤然变少。赛力斯的高光时刻,是不是确立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或者如果有一天小米也出手了,还能保持领先吗?这种“恰饭难题”,不比法医查身份简单。
现实从来不相信童话。今天的赢家,也许明年就被关进“冷宫”。问界的逆袭,当然值得称赞,但合作模式的隐忧也横亘眼前:产品同质化,利润分配,品牌自主……任何一个变量都有可能把账面数据变成“纸上财富”。赛力斯今天能把重庆第一写在品牌宣言里,但明年市场风向如果一变,还能不能上榜,没人敢打包票。
如果要用“职业病”一般的冷峻问句收尾,这个故事其实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在资源强势方主导下的小型企业合作,是寄生还是共生?最终赢家能否保有主体性,还是注定沦为“躯体”?赛力斯看似已入直通车道,能不能持续领跑,还要靠内生动力而不是“外挂软件”。
每一个行业逆袭案例,都是一次复杂的人性和利益博弈。你下注的时候,是赌对方的牌,还是自己的底气?这问题,恐怕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是赛力斯高管,现在会赌多久的未来?如果你是华为,下一步会下多少注到“造车”这个人造迷局里?
剩下的,让市场和时间说话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