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停着一辆比亚迪,车头灼灼反光,隔壁的Mini主人的表情,有点像发现自家狗被邻居的猫揍了——不怒,但真实。代理商还在算着上个月英国销量破万的账,BBC记者见缝插针:“你们中国的电车,是不是偷了我们英国佬的饭碗?”销售小哥没理会,手里还攥着新客户的合同,后面排队的都是来蹭试驾的。看起来什么都没发生,其实一切都变了。
先问一句:这要是你,隔壁本土品牌成了“新同学”手下败将,是不是心里多少会嘟囔两句,“怎么就这么快?”再问点扎心的:如果你是那引进新品牌的老经销商,刚签完协定第二年就被同行“排队抢合作”,你会觉得这是时势造英雄,还是风向变了?
故事很简单,比亚迪用两年时间在英国市场做到了后来居上。回报是:2025年9月销量11271辆,同比增长880%,环比增幅也达到了541%。年度累计35604辆,一举超越了特斯拉和Mini等你随口就能报出来的汽车品牌。这些数字是真金白银,而不是某些广告口号;每一台车,都是在英国市场实打实地转化出来的消费结果,而不是PPT上画的饼。
专业视角下,这场“破圈”完全不是靠一锤子买卖。2023年刚落地时,比亚迪在英国的存在感是负数,只有单一车型,无论圈内圈外都不认识它。主流经销商半信半疑,比起对新晋品牌的热情,更像是在判断风险大小。但比亚迪没有急着给消费者画大饼,而是扎扎实实地搞起了渠道和运营,隔三差五造访门店,做活动做样板,把能上的车型一股脑儿地铺上柜台。中国人做事讲究“耐心耗死对手”,看看现在,英国百余家门店遍地开花,经销商由最先的“你来找我谈合作”变成了“我求你快来开放授权”。
背后显然有技术厚度,也有全球化资源配合,仅这一两年,比亚迪英国销量激增,已经成了英国主流媒体眼里的中国“新物种”。BBC一句“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在英国销量创下新高”,《泰晤士报》说“两年前英国没人听说过比亚迪”,《金融时报》直接拿“英国成为比亚迪最大海外市场”做标题。放在十年前,这些新闻稿里的每个字都像科幻小说,现在只剩下“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几个字了。
如果一定要挑毛病,比亚迪的策略其实挺“土”:死磕渠道,死磕本地化。不是所有品牌都愿意在前期投入这么多耐心搞销售体系,一轮轮拜访经销商,铺车型、做活动,等到门店自发找上门,整个市场的生态已经变了。环顾全球,比亚迪这套打法也同步用在巴西工厂、全球物流船队等一众海外阵地,十月份巴西工厂迎来“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巴西总统亲自站台;货专船成队漂洋过海,“高效、安全、环保”三个字就是行动力。
这就是中国品牌出海的“非典型样本”——不用见血就能见红,不用喊口号就能落地。比亚迪把“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改写为“全球玩家”:不是快就能赢,而是稳得住就能击穿边界。看起来它是技术输出,实际核心是渠道渗透和本地化运营,这种打法看似慢,结果快,一路连本带利。
当然,国内的同僚们一边钦佩,一边也可能嘀咕:“是不是英国市场特殊?还是比亚迪装了外挂?”职业惯性让我回头想,这更像是一次证据链完备的渠道深耕升级实验。比亚迪所谓的黑科技其实并不神秘,真正打穿的是英国消费壁垒。别的品牌做产品、做广告、做明星代言,比亚迪是:做门店、做渠道、做本地体验。这也侧面说明,英国人买电车,最终不是因为你便宜、你“黑科技”,而是因为你靠谱,售后有保障,用户体验跟得上。
但人生哪有什么一锤定音,各国市场政策变来变去,全球物流也没你想的那么顺,美国欧洲起个壁垒,印度巴西又各有门道。比亚迪今天能扛得住英国市场的“水土”,明天能不能继续提速,没人说得准。话说回来,经销商小哥的表情还是很经典:从怀疑变成期待,谁能想到“老外也会排队买中国车”。
说了半天,也得自嘲一句:我们这一行,总能见证“意外”变成“惯例”。哪有那么多天才操作,更多时候是耐心和坚持,把一天的锤子敲成一年的成绩单。只是这黑色幽默未必是中国人的专利,英国消费者的优越感也在变成“新鲜感”,或许再过两年,“中国品牌”这帽子就没人稀罕提了。
最后留个问题:比亚迪的英国逆袭,给同行带来的是路径参考,还是压力倒逼?渠道深耕是否是中国车企下一个“标准配置”?在全球汽车产业巨变的风口浪尖,问的是竞争力,答的却是适应力和耐力。你怎么看?证据都摆在桌上,剩下的问题,你会怎么解?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