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电动车市场极富戏剧性——不论是消费者的期待,还是企业的策略,都像是在一场发布会上争相抢镜,但最后能站在台上的始终有限。福特最近抛出的“低价电动车”方案,更像是一次赌博:下注次数多了,总有一天牌桌下只剩筹码和叹息。
想想美国人买车,就像点一份加量不加价的快餐套餐:要宽大的车身,要超长续航,要后备箱能装下全家出游。如果你告诉他们,三万美元的电动车只能装下一个小狗和半桶薯条,他们不但不会买账,甚至会怀疑人生。所以,“低价电动车”在美国的意义,未必是让更多人体验环保出行,而是逼着制造商在“省成本”上玩命创新。此时福特做出的选择,基本可以和攀岩选手挑战无保护极限的心理活动画等号——刺激,但未必安全。
福特的新工厂在路易斯维尔公开亮相,号称要用新的制造工艺,让电动车“可持续”又“有吸引力”。乍一听,这像极了某款减脂代餐的广告语:吃了不饿,吃完不胖,还能增肌。只不过,福特的底气其实并不那么充足。新技术重点之一,是特斯拉流派的压铸工艺,把车身底部一次性铸造出来,像做月饼一样合模压制,组装工人和生产线连连点头——好,再造一台,成本低了不少。逻辑上,这确实可以带动成本下降,但另一方面,福特也选择在电池容量上“做减法”:用更小的电池,以求大幅降低原材料开支。
这里的问题就像减肥时少吃主食:你确实省了热量,但到底能不能远行?福特首款新能源车型是中型电动皮卡,电池容量比比亚迪元PLUS还要少15%。只有51kWh,如今主流长续航电动车动辄300英里,福特这一数据让人顿感手脚发软。价格很可能三万美元以上,但续航的短板活生生将车变成了城市短途代步工具,想要征服公路和户外,恐怕还得再升级。
此外,美国电动车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将在九月底到期。届时,价格优势好比纸糊长城,指望贷款和补贴的消费者只能自力更生。制造业效率成了唯一可依赖的救命稻草。但同时要满足美国人对于车辆配置和空间的苛刻要求,这个难度可以直接列入“世界未解之谜”系列。
福特电动车业务的亏损,已成行业公开的秘密:2024年亏掉五十亿美元,明年预计还会如此。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直言不讳,中国电动车的攻势“给美国人上了一课”,不只是拼价格,更在产品化速度和技术创新上一步到位。国内市场一边是特斯拉,一边是中国企业“卷王之战”;福特如果还沿用老路,恐怕会在全球电动车赛道上成为观众,而非选手。
所以福特这次自信满满地赌上“不会再造亏损引流车型”,要搞一条既能盈利又能自我进化的电动车产品线。其实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再也不能靠政府救济和冤大头买家强撑门面;必须让别人掏钱买单,还得自己赚得漂亮。至于到底能不能成功,谁也说不准。但摆在面前的是,只有这些“低价电动车”活下来,福特这个老牌品牌的未来才有可能继续讲下去。
说到底,福特现在的赌局,是对整个美国电动车产业“生存试验”的影射。减少电池容量、引入新制造工艺,是不被主流市场认可还是能带动潮流,终局未明。但毫无悬念的是,普通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的反馈,比每天的财报还要现实。2027年,首款车型上市后,是哑火还是爆款,福特是否能如愿开启新篇章,就看这场豪赌下注之后的命运。美国电动车市场,下一张牌,谁敢亮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