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网上关于小米汽车发布会和所谓“跳跳车”功能的事,真是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在议论。
其实说白了,这事本质上就是技术展示和产品承诺之间的边界问题,加上新车首发本来关注度就高,雷军那一场发布会又极具“戏剧性”,大家很容易被带跑偏了。
雷军一按遥控器,车身真的原地蹦了几下,全场哗然,气氛直接到顶,哪怕只是个表演环节,也让很多人当场下单。
可事后,到了实际交付,车主发现量产车根本没这功能,心里自然不舒服,觉得自己被“忽悠”了。
客服一句“技术预研”把大家更是搞晕了,群里直接炸锅,有些人甚至说自己就是因为那一跳才买的车,现在感觉自己被“坑”了。
说实话,这种事不是头一回出现。
国产车企近几年在技术创新和花式营销方面没少下功夫,有的发布会上各种炫技,结果落地不及预期,买家难免有落差。
小米这次算是踩了个坑,雷军其实也是受了点“创新展示”的局限。
他一向善于用场景和体验去吸引关注,用“跳车”这样新鲜的东西做噱头,确实容易让人觉得这就是量产车的配置。
其实现场那块背景板确实有注明是“底盘预研技术”,但你说谁盯着小字看呢?
大家都被雷总的表演吸引了,关注点全在车的动作上,忽略了细节。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后来的误会和争议。
我觉得,技术预研和量产功能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你说展会上演示一个黑科技,说明企业有这个研发能力,愿意投入创新,这是好事。
但你要是让观众觉得发布会上演了啥,买了车就能有啥,这就容易出问题。
小米汽车这次“跳跳车”热度高,大家对新功能期待也高,结果车主买回家发现并没有,心理落差肯定大。
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得主动沟通,说明清楚到底哪些功能是量产的,哪些是概念展示,不能模糊带过。
其实,国内车企这几年都爱玩“黑科技”秀,大家都想把产品讲得高大上一点,吸引年轻人和技术控。
但从用户角度看,买车就是要实实在在的配置和体验,虚头巴脑的概念,最后落地不了,肯定会觉得被忽悠。
小米汽车现在是新玩家,雷军带队本身自带流量,发布会气氛推上去,大家激情下单,发现货不对板,难免有怨气。
这事说明,做产品还是得讲究实事求是,不能只顾着宣传当下“炫技”。
其实这事也能看出,小米对技术研发是有追求的,搞出能让车跳起来的底盘,肯定不是随便忽悠。
大家都知道,底盘控制技术现在是智能汽车竞争的关键之一,谁能把底盘做得智能、可控,谁就能把驾驶体验做得更好。
小米这套“跳跳车”技术,估计是融合了电控、空气悬架、智能算法什么的,跟国外某些豪车(比如奔驰、特斯拉的部分高端车型)有类似思路,这种创新值得肯定。
但从技术展示到量产落地,中间其实难度很大,涉及成本、可靠性、安全性、法规等,量产车到底能不能做到,什么时候能上,得有明确说法。
雷军这次“遥控跳车”打了个擦边球,技术展示和产品承诺之间没说清楚,结果场下的车主误解了,客服又没把话说透,才造成现在的争议。
其实,预研技术上发布会展示,没问题,但得把话说明白,不能让用户觉得你在“挂羊头卖狗肉”。
尤其是这种新兴智能汽车领域,用户对创新是有期待的,但更在意实际能不能用。
这事算是个教训,后续要是再有新技术展示,发布会得把“量产”和“预研”区别讲清楚,避免误解。
说到底,企业和用户的信任是靠点滴积累出来的。
你技术牛,大家会夸你创新;你产品靠谱,用户会给你回头率。
但如果宣传和实际有落差,哪怕只是一点小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网络舆论一炒,负面影响很容易失控。
这次小米汽车“跳跳车”事件,短时间内就成了焦点,甚至一度让雷军本人被质疑“炒作”,其实对品牌形象是不小的冲击。
雷军本身是有情怀的企业家,一直强调“做感动人心的产品”,但产品和宣传之间的边界,确实值得好好琢磨。
从消费者角度说,其实大家对国产智能汽车是有期待的。
近几年新能源车发展很快,智能化水平也在提升,用户眼光越来越高。
你说以前买车,关注动力、空间、油耗,现在买车,大家还关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底盘调校、舒适性这些新东西了。
所以企业各出奇招,发布会上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大家都很兴奋。
但这种兴奋归兴奋,实际买车还是要看能不能用。
你发布会演个“跳跳车”,大家觉得新鲜,真掏钱买了,发现没有,肯定心里不舒服。
这种“预研技术”到底什么时候能用上,有没有落地规划,企业要讲明白。
其实也能理解企业的难处。
新车发布会压力很大,你不搞点新花样,没人关注;你真把技术都落地,又怕成本太高,用户买不起。
这时候,预研技术出来溜一圈,既能展示研发实力,又能拉高品牌调性。
但溜得太狠,让用户误会了量产功能,最后还是自己背锅。
小米这回算是给所有车企敲了一记警钟,发布会上的任何展示,哪怕只是技术预研,也得提前说明,不然容易翻车。
说起技术归属这点,小米“跳跳车”到底是不是自研,网上也有争议。
其实国内现在智能底盘、空气悬架、车身控制这些核心技术,大多数厂商都在投入,也有不少供应商和合作方。
小米如果真能把底盘“跳跃”这一套做进量产车,绝对是技术创新,是国产车自信的体现。
但现在既然只是预研,暂时还没落地到量产车,大家就不用太过纠结它的归属,还是看后续小米怎么把这技术推广和应用。
技术归属之所以成谜,是因为企业在宣传时没讲清楚,用户自然有疑问。
等哪天小米真的把“跳跳车”做出来,谁都用得上了,这归属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
还有一点值得说说,现在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网联化时代,产品迭代非常快。
今天你觉得是黑科技,明天可能就成了标配。
企业研发和产品规划都得跟上节奏,同时宣传也得跟上实际进展,不能为了噱头忽悠用户。
小米汽车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肯定希望通过创新技术拉高关注度,但不能把技术展示误导成产品承诺,否则只会让用户失望,降低品牌信任度。
雷军这次算是“高级翻车”,希望今后能更谨慎,别再让发布会上的表演变成用户心里的“坑”。
总结下来,我觉得这事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问题。
企业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技术,敢于展示自己的实力,这是好事。
但同时也要对用户负责,宣传不能过火,承诺不能模糊。
用户买车图的是实际体验,不是发布会炫技。
以后类似的事情,企业要吸取教训,发布会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做到透明、清楚,技术展示归展示,产品承诺归承诺,不能混在一起。
小米汽车“跳跳车”事件是一个新智能车企成长中的必经之痛。
企业越大,用户越多,关注度越高,任何一点小误会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长远看,这种事情对小米是好事,让团队更严谨、更实事求是,少一点“玩梗”和“炒作”,多一点对用户的尊重和负责。
中国智能汽车行业需要创新,也需要踏实,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心,走得更远。
最后说一句,消费者现在对国产车的包容度其实很高,只要企业愿意对问题正面回应,说明白原因,未来继续改进,大家还是愿意支持的。
雷军这次要是主动把“跳跳车”技术来龙去脉讲清楚,说明啥时候能量产,用户自然会理解。
小米汽车未来肯定还会有新技术、新花样,关键是要跟用户说清楚,让大家买得放心,用得安心,这才是长久之道。
小米汽车“跳跳车”事件,让我们看到技术创新背后的风险,也提醒所有车企,宣传和产品之间的分寸一定要拿捏好。
新技术可以展示,但不能当承诺;量产功能要说清楚,不能含糊带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赢得用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