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销量上涨,内部机制变革,重塑品牌形象

红旗的蜕变,从内部开始

如果你最近关注国产车圈动向,肯定已经注意到红旗的存在感逐渐增强。曾经那个被贴上“老干部座驾”标签、鲜有人问津的品牌,如今似乎在实行一场深刻而系统的自我革命。虽然市场声量跟小米、华为这些新晋网红比差了点火候,但不可否认的是,红旗很认真地在努力——不再是喊口号,而是扎扎实实地从内部动手术。

先看一组数字:7月红旗单月销量突破3.73万辆,同比增长21.1%;上半年,品牌销量累计22.5万辆,涨幅依然有11.8%。抛开动辄几十万辆的“卷王”,这成绩其实蛮扎实。要知道,红旗最惨的时候,全国年销量不足5000辆,经销商数量寥寥无几,私家车比例更是惨不忍睹。曾几何时,红旗好像除了能让外宾在国宾车里颠簸一下,剩下的就只剩下“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但现在,不管你是在长春的车巡游现场看年轻人跟红旗打卡,还是在科技大会听他们企图攻下558项核心技术,都能感受到一个:红旗开启了内部“系统重启”。这不仅仅是换个logo或者调整一下产品线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企业级别的自我革命。从2018年那场人民大会堂的战略发布会起,红旗用了极大的决心推翻旧模式,重构品牌形象。宽大的直瀑中网,极简的造型,“老干部车”的气场一夜之间减轻了不少。如今的大街上红旗车的身影,也不再说只属于政务和官方指定。

可红旗真正的变化,并不只是外观和活动。去年开始,红旗积极推动“总部运营模式”,把整个集团资源往品牌聚焦。随后又成立了红旗品牌运营委员会,优化领导班子结构。2024年更是直接引入了技术CEO和产品CEO“双轨制”——技术CEO专注技术货架建设,产品CEO则以车型责任人身份主导不同定位的选型和落地。别看只是几个头衔变化,但决策机制立刻变得清晰有效了,团队目标不再“你说东我说西”,执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毕竟,管理学里最笨的方法就是靠拍脑袋——而红旗终于不再用脑袋当齿轮来转动品牌了。

红旗销量上涨,内部机制变革,重塑品牌形象-有驾

说到底,堡垒最坚固的部分,总是它内部的钢筋水泥。无论你有多少历史光环、无论曾经多么显赫,有没有真材实料、有无强壮的组织力才是一切转型升级的根本。红旗以往的问题,从销量到形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内部机制陈旧,响应市场慢三拍。但这两年,随着产品针对性研发、用户深度参与,“品牌力”才终于不再只会出现在官方新闻稿和国宾递话筒的场合。比如在2025红旗粉丝家年华,他们让全国用户坐在C位,还开放了试验室、极端环境风洞现场试验,赤裸裸地把“品质底子”亮出来。研发团队从定义到上市全程和媒体、用户保持沟通,产品进入市场前已经被“外部世界”拷问过无数遍,这叫务实的进步。

红旗销量上涨,内部机制变革,重塑品牌形象-有驾

当然,现实仍然不理想主义。新能源赛道、智能座舱技术、新世代审美……这些新“门槛”,红旗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搞定。柳长庆也承认,品牌焕新与品牌向上还是红旗今年最核心的任务。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红旗依然处于追赶者地位,只不过好消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稳定增长期,红旗最大的优势恰恰在于体系力和全局资源。这种组织型品牌,在残酷赛道中并非没有翻盘机会,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做出让用户心动的好产品。比拼的已不只是情怀,而是每一条技术细节,每一次用户体验。

红旗销量上涨,内部机制变革,重塑品牌形象-有驾

明年,红旗又要迎来一个“新能源大年”,天工家族正在成为品牌年轻化、新能源化的代表。能否有效突破智能化、网联化,用产品底蕴去打动新一代用户,尤其是那些觉得红旗“太端着、太老派”的年轻精英——这才是红旗内部蜕变成败的分水岭。

你如果还把它想象成那个只会出现在阅兵礼上的符号,那就错过了它正在发生的蜕变。但红旗这场革命,究竟能走多远,还得看它能否把内部蜕变的力量变成大众心里的新共识。这才是一个新时代国产品牌应有的姿态。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