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5万提新车,价格鏖战能否终结车市乱局?

不到5万元就能提一辆全新的电动车上路?没错,比亚迪海鸥智驾版限时一口价5.58万元,叠加国补和置换政策后,部分终端成交价已逼近5万元关口——这在三年前,谁敢信?更别提这还是一辆正儿八经能上新能源绿牌、支持快充、带L2级辅助驾驶的城市小车。

这不是促销噱头,而是2025年车市的真实写照。自特斯拉2023年初打响第一枪,价格战已进入第三年,从“阶段性促销”演变为“常态化竞争”。如今,连一向以性价比著称的A0级小车都杀进“5万内”,不禁让人发问:这场血拼,到底是在造福消费者,还是在透支行业未来?

五万块的新车,到底能买到什么?

我最近试驾了这款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比亚迪海鸥,说实话,坐进车里的第一反应是:空间比想象中宽敞。别看它车长不到3.8米,但得益于e平台3.0的高集成设计,轴距达到2500mm,后排坐两个成年人短途出行完全没问题。前排座椅包裹性不错,虽然用料是硬塑料+织物,但触感并不廉价,细节处理比同价位油车更精致。

动力方面,75马力单电机驱动,峰值扭矩135牛·米,0-50km/h加速不到5秒,在城市里穿行足够轻快。我特意在晚高峰体验了一把,走走停停的拥堵路段,动能回收调到“标准”模式,几乎不用踩刹车,单踏板模式用习惯了真香。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智能化配置。标配DiLink 4.0智能网联系统,8英寸中控屏反应流畅,支持语音控制、远程启动、OTA升级。试驾的智驾版还配备了L2级辅助驾驶,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主动刹车等功能。我在高架上实测,ACC跟车逻辑自然,变道提醒及时,虽然比不上30万级车型的细腻,但在5万级市场,已经是“降维打击”。

价格战,谁在冲锋?谁在观望?

这轮降价,主角是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头部自主品牌。5月23日,比亚迪一口气宣布22款车型参与限时促销,秦PLUS DM-i起售价直降6.38万元,海豹07DM-i智驾版降幅高达5.3万元。紧接着,吉利星愿降至5.98万元,零跑C10、长安深蓝S07纷纷跟进。

有意思的是,新势力三强——蔚来、理想、小鹏却集体“按兵不动”。一位蔚来销售告诉我:“我们现在主推的是服务和换电体系,价格已经触底,再降就是亏本卖车。”这背后,是两种商业模式的博弈:比亚迪们靠规模效应“以价换量”,而新势力们则试图用品牌溢价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维持利润。

不到5万提新车,价格鏖战能否终结车市乱局?-有驾

拿比亚迪海鸥和吉利星愿对比,两者都是5万级小车,但设计思路完全不同。海鸥走的是“萌系”路线,圆润大灯+双色车身,目标用户是年轻女性;星愿则更偏向“实用主义”,线条硬朗,后备箱空间更大,适合家庭代步。一个像奶茶店里的草莓奶昔,一个像便利店的三明治——各有拥趸。

降价背后的“增长焦虑”

车企为啥非得降价?答案藏在销量目标里。比亚迪2025年目标550万辆,前5个月完成率仅32%;吉利目标271万辆,完成43.2%;奇瑞要冲击286万辆以上,目前完成率35.8%。长城汽车目标400万辆,前5个月达成率仅11.48%,压力山大。

一位经销商私下跟我说:“现在卖车几乎不赚钱,就是为了冲量。”这话听着心酸,但很真实。2025年一季度,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仅3.9%,比卖手机还低。比亚迪净利润率从2024年的7%滑落到5%,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滑。

更麻烦的是库存。截至2025年4月,全国乘用车库存已达350万辆,比去年同期多出12万辆。新车不断降价,老库存更难清,经销商只能跟着降,陷入“越卖越亏,不卖没现金流”的死循环。

消费者是最大赢家吗?

表面看,我们是受益者。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配置、更智能的车。但长远看,价格战可能反噬行业创新。当车企利润被压缩,研发投入就会受限。今天你省下2万块,明天可能就用不到更安全的电池、更先进的智驾系统。

而且,低价≠低风险。一些新品牌为抢占市场,推出“终身免费充电”“0首付0利息”等金融方案,看似诱人,实则暗藏套路。我朋友就踩过坑:签了5年免息贷款,结果提前还贷被收高额违约金。

所以,我建议各位车友:买车别只看“起售价”,要算清全周期成本——保险、保养、充电、残值率。比如海鸥,官方续航405km,但实际开下来,冬天打个八折很正常。如果你每天通勤50公里,周末跑长途,那还是得考虑续航更长的车型。

不到5万提新车,价格鏖战能否终结车市乱局?-有驾

未来,价格战会停吗?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2025年价格战不会停,只会更激烈。上半年车企尝试“年款增配不加价”“延长免费权益”等隐性手段,但效果有限。5月起,超50款车型重启直接降价,连凯迪拉克、别克等合资品牌也加入战局。

一个信号是:燃油车市场也开始“双线作战”。长城哈弗全系换新一口价,最高优惠6万元;上汽通用别克推出“一口价”政策,部分车型降幅超4万。这意味着,价格战已从新能源蔓延至整个车市。

那么问题来了:当所有车企都在“卷价格”,谁来“卷技术”? 去年下半年,行业刚掀起“卷智驾”热潮,结果2025年目标压力一来,大家又回到“卷价格”的老路。技术投入是长线投资,降价冲量是短线操作,车企该如何平衡?

我的看法:理性消费,安全驾驶

作为开过10年车的老司机,我的观点很明确:价格战短期内利好消费者,但长期看不可持续。我们欢迎合理竞争,但反对“自杀式降价”。车企需要利润来研发新技术,经销商需要利润来提供好服务,整个产业链才能健康运转。

所以,我建议大家:买车前多试驾、多对比、多问细节。别被“5万提车”冲昏头脑,问问自己:这车安全吗?维修方便吗?三年后还值多少钱?安全驾驶,永远比低价更重要。

最后留个话题给各位车友:如果你有5万预算,会选一辆低价新车,还是加点钱买辆二手B级车?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朋友,送《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白皮书》电子版。

不到5万提新车,价格鏖战能否终结车市乱局?-有驾

(数据来源:Tech星球、乘联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