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

一台纯电微面卖到16.38万起,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为什么要这么贵”?先不说别的,提到“微面”两个字,大家脑子里浮现的还是以前路边拉货的五菱、面包车,简陋、便宜、皮实。可如今摇身一变,纯电、长轴、六座七座、各种配置,价格上来了,定位也不一样了。那问题就来了,一台价格不低的纯电微面,值不值,到底拿什么吸引人?

这几年新能源车涨势凶猛,从家用轿车到商用货车,几乎全线开花。大拿V1+这次推的新车型,无论怎么看,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便宜微面”。64千瓦时的电池最大功率120千瓦的电机,等于是给微面装了个“狠家伙”。数据是漂亮,390公里、405公里续航,听着也挺唬人。但换个角度想,微面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就是简单耐用、能拉能跑。真有人拿着它拉家用吗?大多数拿来肯定还是商用——送货、拉快递、企业通勤啥的。

问题又来了,对这个价位的商用车来说,商家会买单吗?咱们中国搞商用物流的人谁不是精打细算?隔壁还有五菱扬光、吉利星享V这类“价低量足”的选手。大拿V1+在配置和数据上可能略有优势,但价格上已经快赶上家用轿车了。

再深挖挖,这车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64度电池,按现在的能耗看,不小了。高配置,比如说感应大灯、无钥匙进入、液晶仪表,甚至还有倒车影像什么的——这些听着很高级,可真用这个拉货、送快递的时候,你真的在乎这些配置吗?是不是还是在乎电池耐不耐用,空间大不大,皮实不皮实,这才是商户们关心的事。那如果这些高端配置徒增成本,能不能再简单点,价格更便宜点,销量反而更高?这恐怕要厂家好好琢磨。

续航方面,最远能跑405公里。听着不少,但微面天生主要是城市短距离运输。一个快递小哥一天能开个一到两百公里就很忙了,如果能保底续航300公里且衰减小,基本就够了。可问题是,如果电池再大、功率再强,必然推高售价,还让人买账吗?继续追问,微面到底现在该怎么发展,是走高端智能,还是经济实用?

提到电池,不得不说磷酸铁锂电池,现在大部分新能源厂家都用这玩意,安全、寿命长。但再怎么吹,这玩意衰减也是现实。三五年之后,电池健康度掉到百分之七八十,实际续航掉一截,这对高强度拉活儿的人来说,是不是变成了新麻烦?电动车最大的“二手烦恼”,其实跟着电池走,更新换代速度变快了,长期耐用性反倒被打上问号。

再看看这车的“高低顶”设计,实际用下来,高顶/低顶其实就是空间玩法,为的就是能装,能拉更多货、多坐几个人。但这样一来,整车尺寸也就上来了。5250毫米长度,已经比普通小面包大许多,灵活性就差了。城市配送最怕堵车、进不去小巷,这种车是不是反而有点“做大做重”的嫌疑?再问问,这种车真的是“升级版面包”,还是“简配版轻客”?定位有点中不溜秋,商用看着贵,家用嫌大又不便宜,到底该卖给谁?

再说配置,一堆智能化东西,液晶仪表、无钥匙进入、自动感应大灯、加热后视镜这些,都是消费升级带来的。不过,我总觉得买微面图的是便宜能跑,真要装逼谁不加点?但对真正天天用车、粗活用车的用户来说,这些高配到底值不值?会不会就是说穿了,就是“摆样子”——给你心理安慰,却未必能带来经济价值。大通大拿V1+到底想做个啥?高端智能长续航,还是性价比朴实无华?

看到现在,咱们不能忽略市场比较。除了大通大拿V1+,同样定位的还有五菱扬光、吉利星享V、瑞驰EC7。五菱、吉利拿货价更低、品牌基础也好,配置上可能稍微草一点,但是价格打下来了,客户认账。相反大通这次“往上走”做高配,涨了身价,但会不会像手机厂商高端化一样,最后发现大家该买千元机还是买千元机,“中杯中杯”的产品永远不上不下?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还有个问题,是不是就是因为新能源火了,厂家都觉得“顺势卖高价,反正有补贴、有热度”。可是你仔细想,现在新能源市场已经卷疯了,竞争越来越狠,最后哪家能笑到最后?还是得比成本、拼工艺、讲售后。虚头巴脑一大堆高端配置,结果过了几年零配件维修麻烦、一换坏就是大钱,那赔本的还是买车的用户。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说到底,大通大拿V1+的新车让人看清了两个现实:一是传统燃油微面,这个赛道基本没人再投了,大家赌全部押在纯电。二是新能源微面想涨身价转高端,还是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只靠数据和噱头装门面。普通微面市场也许马上要变成高不成低不就那一批产品卷来卷去,最后就是降价、淘汰。

再深想一步,中国用户对于微面、皮卡这些工具车,向来有个基本认知:能干活、少出故障、修起来便宜、拉得多。新能源车最大的痛点,就是“怕掉链子”。不管你续航吹得多漂亮,板车一下动弹不得,维修零配件缺、新品一堆小毛病,这才让人头疼。所以不是你说高端就能高端,最后一切都得落到“能不能让用户省心”,能不能“帮用户挣钱”,这才是真道理。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大通大拿V1+的新车型,或许更像给“老微面”带来一丝新鲜劲头。可老爷车不全是要洗白成科技产品。真正的客户,永远只关心:油耗(现在换成耗电)、空间、故障率、养护成本、价格是不是划算。如果厂家把注意力光用在炫技和堆配置上,没想明白客户真正要什么,那抱歉,产品还是只能“叫好不叫座”。

那反过来看,其实整个市场现在也挺有意思。再大的内卷,也无法逃脱最终“价格战”、服务战和用户口碑战。新能源微面的终极归宿,归根结底就一个字:实用。玩再多花活,最后买单的还是那些最辛苦的商用客户。如果哪家新能源微面敢把价格做下来,可靠性打上去,售后配件齐,三年五年开下来省出一辆车的钱——哪怕没多少花里胡哨,市场自然拥抱你。

有人说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到无论家用还是商用都“被逼高端化”。但高端不过是表面,实用才是本质。大通大拿V1+能不能做成爆款?我真心觉得,最后还得看定价和后期服务。高价高配置不一定就是王道,普通可靠才是正解。

大通大拿V1+卖16万,高配置亮点,实用性和售价成疑-有驾

最后问一句,假如你有16万,你愿意买个全新高配微面?你愿意拿微面来家用,还是老老实实买台SUV轿车?抑或是买个低配微面勤勤恳恳拉货?这个买卖怎么算划算,你心里没数吗?

说到底,什么新能车、什么高配置,都是次要的。用户买单,只看你到底能不能帮我省钱、让我少操心。其它的,都是浮云。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