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一辆212越野车的“意外翻车”,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场超预期的舆论风波。
事件发生于10月1日中国汽车城市攀爬赛宣恩站。
多段网络视频显示,一辆212越野车在攀爬金属拱形桥时,因起步速度过快导致重心偏移,车辆直接后翻倒地。车顶着地瞬间,A柱发生变形。
实事求是地讲,这本就是一起偶发的普通的展示事故。
然而,却因车身醒目的“212”标识,引发了北汽的担忧,生怕网友和媒体误会事故车辆与北汽有关。
于是,北汽集团的“澄清声明”来了。
于是,一些人甚至还幻化出了“李逵和李鬼”的故事。
但是,212迄今保持缄默。究竟是认怂了,还是心中坦荡,无需多言?
带着问题,才能进入话题。

在正式说车之前,我们不妨把所谓“李逵和李鬼”的故事厘清。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三段话足以说清。
第一段话,212的传奇始于1966年,由北京汽车制造厂(BAW)为军事需求而研制。在随后的岁月里,它不仅是沙场上的功臣,也成了80年代民众的集体记忆。
第二段话,2015年,北汽集团完全转让了所持北汽制造的股权,从法律上彻底解除了二者关系。而在此前,北汽制造一直作为北汽集团子公司长达42年。
第三段话,2020年后,“世界铝王”魏桥集团收购了北汽制造,并从法律上将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认定为212的实控方。
所以,现在量产212越野车既符合历史传承,也遵循了法规要求,在中国市场,魏桥量产212越野车是分内之事,是必然之事。
从产业演进的历史维度看,212也并非孤例。
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类似“宗家与分家”的品牌纠葛屡见不鲜。但成熟市场的普遍做法是:在厘清法律权属的同时,尊重技术传承的历史事实。
日本汽车产业对经典车型的保育、德国大众对甲壳虫精神的传承,都体现了对工业遗产的珍视。
反观国内市场,对历史车型往往采取“用则捧,不用则弃”的功利态度。
法律上的切割固然清晰,却难以割裂深厚的技术渊源。公开资料显示,现在北京越野的品牌和产品基因中,仍可见212血脉的延续。
这种“既要享用品牌遗产,又要否定历史关联”的做法,暴露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在品牌管理上的短视。
这是一份本没必要发出的声明,也是一场本来就毫无意义的单方面的公关口水仗。

言归正传,说回事故本身。
通过视频可清晰看出,本次事故中存在测试场景设置不当(未卸备胎)、油门控制失误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212越野车四轮朝天的翻车结果。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A柱变形”了,这意味着驾驶者的生存空间变小了。而安全问题,才是大问题。
我们先从力学角度来看。
在本次事故中,212车辆后仰倾倒后以A柱顶端为着地点,A柱顶端在撞击瞬间承受的减速度保守计算高达10g(10倍地球重力加速度)。
事故车为改装车,重量约2.5吨,这一冲击力等同于25吨的重量集中砸在A柱顶端,是极端且罕见的“超纲考验”,已超出多数民用车辆的常规受力场景。
25吨代表着什么水平?
如果放在汽车常规碰撞测试来看,10g的冲击力属于中等偏重的情况,相当于车辆以50km/h的速度正面撞击障碍物停止。
但是,整车车身、溃缩区、悬挂、车架,都在一起分担冲击产生的能量。
而在本次事故中,10g的冲击力集中作用在A柱顶端很小的面积上,而不是分布在整个车身结构上,那就不是中等撞击了,而是极具破坏性的局部冲击。
同样是10g,“集中冲击”和“整体减速度”的危险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把上述这段文字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不仅仅是212越野车,行业内的很多车辆在经历212越野车相同情况的垂直后翻时,A柱的变形程度都会大差不差。
再从车辆设计角度来看。
众所周知,现代汽车安全工程普遍采用“刚性乘员舱+可变形缓冲区”设计。A柱的适度变形能吸收40%~60%冲击能量,反而降低乘员舱整体形变风险。
这其实和安全专家告诉我们,当突发电梯下坠时,一定要背靠内墙保持脊椎直线,膝盖弯曲并踮脚,借助韧带弹性分散冲击力的道理是一样的。
唯一不同的是,车辆通过A柱形变吸收能量,而电梯下坠只能靠我们自己的身体结构去分散能量。
另外,据美国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统计显示,2020—2024年全美SUV翻车事故中,A柱出现可视变形的案例占比达78%,但乘员死亡率仅0.3‰。由此证明变形与安全性并无必然关联。
事实上,安全带+安全气囊+适度A柱形变吸能,成为最能保障驾驶舱内生命安全的组合拳。
而这一次,涉事212越野车的驾驶者同样毫发无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是时候回答,为什么212在事件发生之后选择了“沉默”这一问题。
实话实说,212尽管历史悠久,但2020年之前几经沉浮,道路并不平坦。
如今,在魏桥集团的资本与技术赋能之下,212正在闷声干大事。
来自市场端的反映是,据公开的汽车论坛数据,212 T01车主满意度达87分,高于行业均值6分。
2025年上半年,212 T01位居硬派越野销量榜前十。这一成绩虽算不上惊艳,但对于细分市场而言,212 T01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行文至此,其实本意绝非为212越野证明什么。然而,当舆论聚焦于偶发性单起事故时,我们不能犯下“人云亦云”的错误。
当北汽集团急于撇清关系,用上位者的姿态为212加一个“民营车企”的前缀时,我们不禁要问:比亚迪、吉利、长城不都是民企吗?
民企,民企到底怎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