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暴雨,路边那个穿黑衣服的大爷突然窜出来的瞬间,我脚还没动,两个轮子已经替我踩下了刹车——300米外它就看见他了
刹车盘摩擦地面的声音,在雨夜里特别刺耳。我甚至还没来得及握紧车把,车就停了。离那个大爷也就一米多的距离,他吓得够呛,我也是。后来我反复回想那个瞬间,人的反应速度大概是1秒左右,但从车身开始减速到完全停住,整个过程估计也就半秒。这中间的时间差,以前从来没觉得重要,那天晚上才明白,有时候就是这零点几秒的事儿。
朋友后来问我怎么刹得那么及时,我说不清楚。当时光线很暗,雨又大,按理说我应该是看不清那个人的。可车好像提前知道了什么,在我眼睛捕捉到那团黑影之前,就开始做准备了。这事儿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觉得玄乎,但那天之后,我开始琢磨两轮车这玩意儿,是不是真该换个活法了。
从桑塔纳到比亚迪,我见证了四个轮子怎么一点点变聪明的。最开始倒车还得下来看,后来有了影像,再后来车自己就能认出车道。每次新功能出来,我都觉得多余,用着用着就离不开了。但两轮车呢,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换个电池,改个电机,顶多车机屏幕做大一点。直到最近试了几款新出的电摩,才发现有些东西悄悄在变。
首驱这个名字,我是在朋友店里第一次听说。车停在角落,外观挺普通的,没有那种满身LED灯的科技感。我绕着车转了一圈,也没看出来哪里装了雷达。朋友说这叫“无感智能”,我当时就笑了,又是玩概念。真正让我改主意的,就是开头说的那个雨夜。
说是300米探测距离,我没法验证具体数字准不准,但几次复杂路况下,这车确实提前有反应。小区门口有个拐角,盲区特别大,外卖小哥经常从那儿突然冒出来。以前我每次过那儿都会下意识减速,凭经验判断。现在骑这车,还没到拐角,车把就会轻轻震一下,像是在提醒你注意。这种介入方式挺克制的,不会让你觉得被机器控制,更像是副驾驶坐了个老司机在帮你盯着。
戴着全盔骑车最烦的就是中途想拿个东西。以前得停车,摘头盔,按钥匙开座桶,冬天手冻得要命。这车可以直接说话控制,我试过几次,准确率还行。有天下雨赶着取快递,边骑边喊了句“打开座桶”,它真就开了。那一瞬间还挺爽的,虽然偶尔也会装听不懂,但比起传统操作,已经方便太多。
电池我比较看重。之前骑过的电摩,冬天续航直接腰斩,夏天又担心高温出问题。这车用的液冷技术,具体原理我没细究,实际体验下来,温度控制确实稳。快充速度也可以,十来分钟能充到八成电,我自己掐着表测过,从百分之十几充到80%,也就抽根烟的工夫。至于宣传里说的五年后电池还能剩85%容量,这个得骑几年才知道,现在说不准。
过减速带的时候,能感觉到悬挂会自己调。以前骑车过坎,屁股颠得难受,女朋友坐后面总抱怨。这车好像会提前“读”路面,遇到坑洼自动调软,舒适度确实上了一个台阶。原理大概是雷达提前扫描地形,然后调整悬挂参数,但我也没深究,反正效果摆在那儿。
不过这类智能功能也不是完美的。App每个月都推送更新,说是根据用户反馈优化参数。有时候更新完,反而觉得没之前顺手。还有那个骑宠机器人“小七”,宣传视频里演示得挺炫,但我认识几个车主,好像都没怎么用——估计还是噱头成分居多。
我想说的是,两轮车智能化这条路,总算有人在认真走了。不是堆一堆花里胡哨的配置,而是真正解决骑行场景里的问题:雨天看不清怎么办?载重后平衡性怎么保证?冬天续航怎么不那么拉胯?这些以前只能靠经验去规避的事儿,现在技术能帮上一些忙。
当然我不会说这车适合所有人。喜欢纯粹机械感的老骑手,大概率觉得这些辅助多余;预算紧的打工人,可能更在意价格而不是什么激光雷达。但对于想要更安全、更省心骑行体验的人来说,这类产品至少是个新选项。
那天雨夜之后,我跟朋友说,两轮车和四轮车的差距,正在以某种方式被拉近。他笑我是不是被洗脑了。我想了想,大概不是,只是见识过更好的东西之后,很难再说服自己凑合。
就像十年前,谁能想到电动车会成为主流?现在回头看,有些改变一直在悄悄发生,只是我们习惯了原地踏步,所以才觉得新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