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就挺魔幻的。
时间线拉到2025年,按理说应该是电车的天下,是新势力们开香槟庆祝,老炮们集体入土为安的年份。结果呢?坏了菜了,太平间里有人仰卧起坐,奥迪、奔驰、大众、丰田这帮被认为快要断气的老同志,不仅没躺平,还反手给自己打了管鸡血,开始捣鼓新款油车,而且是正儿八经地把压箱底的好玩意儿往油车上堆。
这操作,就突出一个不务正业,突出一个逆天而行。整个场面就好像所有人都换上了光剑准备打星球大战,结果你从背后掏出了一把祖传的开山斧,还给斧子开了刃,淬了毒,镶了八心八箭的钻石。同行看了也得傻,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说好的技术爆炸呢?怎么你们开始文艺复兴了?
先看奥迪,Q5L这次是真的想开了,或者说是被逼疯了。它装上了激光雷达,摆明了就是要蹭华为的“任意门”技术,搞自动驾驶。这动作本身就很有灵性,它在用行动告诉你,自动驾驶这本经文,不是只有电车能念。然后那台EA888发动机,功率给你往上怼,四驱给你配上,车里头给你换上联屏,搞得跟新势力一样花里胡哨。奥迪的核心思想就是:谁说油车不能骚?我老了,但我没死,我还能蹦迪。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主题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最后倔强》。
然后是奔驰,奔驰老师的精神状态一直非常值得关心。之前在C级上搞那个1.5T,简直是典中典的作死,属于高端餐厅卖压缩毛巾,纯纯的坏。用户天天在网上骂,跟念紧箍咒一样,现在奔驰估计是脑仁都被念疼了,终于“悟了”。它不装了,摊牌了,把2.0T发动机又给请了回来。这不是技术迭代,这是一场公开的道歉仪式。奔驰用行动在说:“爹错了,爹以前是昏了头,现在爹改了,你们还爱爹吗?”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犯的错你骂得最狠,它改了你又觉得它还有救。这就是品牌玄学,你跟一帮开奔驰的人讲性价比,就好像跟修仙的人聊唯物主义,频道对不上。
再看大众和丰田,这俩更是把“凑合学”发挥到了极致。大众朗逸PRO,1.5T新发动机,又是米勒循环又是可变截面涡轮,把牙膏从管里挤出来,又给塞回去融了,再挤一遍,告诉你这次的更丝滑。它不跟你聊梦想,不跟你聊诗和远方,它就跟你聊柴米油盐,聊一公里能省几分钱,聊这车耐不耐造。丰田RAV4荣放更是重量级,直接宣布“老子不玩纯电了”,坚守油车和混动。讲真,丰田这个操作才是看透了本质。它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北上广深,不是所有地方都充电比加油方便。在广大的北美、澳洲,在中国的无数个三四线城市,你跟人聊超充桩的覆盖率,人家只会觉得你有病。人家需要的是一辆能干活的工具,一个能随时出发的铁皮伙伴,而不是一个需要伺候的电动爹。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车圈比作修仙,好像侮辱了修仙,毕竟人家修仙是奔着飞升去的,这帮哥们是奔着再活50年去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帮老赌棍为什么突然集体返祖?
因为电车的牌桌上,已经不是竞争了,是黑暗森林。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个卷王,不是在抢蛋糕,它们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高喊着“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今天你降三万,明天我就敢降五万,后天就有人敢送沪牌。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在发疯。合资品牌在纯电领域跟这帮疯子打,就像一个穿着西装的体面人,去跟泥地里打滚的野猪肉搏,根本不是一个路数。所以,它们不打了,它们选择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筑墙积粮,打一场“油车保卫战”。
它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在未来战场打不过你,那我就在当下这个战场,把你恶心死。
而且你别说,这套打法还真有人买账。因为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真的开过电车,我也真的经历过冬天续航打对折,高速上排队等充电桩,车机系统莫名其妙死给你看的绝望。电车是未来,是是是,谁都知道是未来。但未来还没来啊,我们活在现在。现在的每一天,都需要实实在在的便利。油车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确定性。五分钟加满一箱油的确定性,比任何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都更能抚慰一个中年男人的焦虑。
说到智能,我一直觉得,自动驾驶技术的成败,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华为,而在于中国的“老头乐”。只要马路上还有一个不讲武德、走位像量子纠缠一样的老头乐,你所有的算法、所有的激光雷达,都得给它跪下。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就问你怕不怕?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社会学问题,是人性问题。
所以,油车的这场复活,压根就不是什么技术回潮,它是一次精准的市场卡位,是一次对“唯电车论”的无情嘲讽。它们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你们的未来很好,但我的现在更香。你们的智能很酷,但我的可靠更实在。这简直就是在耍流氓!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更像是一场华丽的挣扎。就像机械手表,没人觉得它比电子表准,但它就是不死,还有一帮人玩得不亦乐乎,图的是那个感觉,那个情怀。油车现在也是这样,它正在从一个纯粹的工业品,慢慢变成一个带点“怀旧”和“机械感”属性的选择了。
说到这,我想起我楼下那台僵尸共享单车,风吹雨打两年了,二维码都绿了,感觉它比这些车企的转型决心都坚定。
接下来的几年,油车会变成一个“过渡带”产品。B级轿车、中型SUV,这些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车型,会是油车最后的阵地。但说实话,这不过是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一点缓冲。最终决定油车什么时候彻底入土的,不是这些老牌车企有多努力,而是电池技术什么时候能迎来真正的、压缩毛巾泡水一样的技术爆炸。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所有的逻辑推演都是扯淡,油车的命运,就取决于下一次电车价格战,是降三万,还是降五万。
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油车选了中间态,叫“苟着”。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