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小区大门,一辆白色驾校教练车悄无声息地离开,小姑娘拖着书包,眼角还带着泪痕。楼道里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不是谁失恋,也不是考试失利,只是科目一刚考过的19岁新手学员,被教练骂得嗓子发哑,连车门都不敢拉。家里人问一句,就泪如雨下。有人以为这是青春的阵痛,其实不过是买“服务”变成了买“受气”。
1800块钱——对很多人来说不算巨款,但如果把它换算成年轻人一个暑假的所有零花钱,份量可就不只是纸面。学车、找工作、独立生活,这些本来串联得无缝对接。结果一个性格暴躁的教练,愣是把正常的计划推进摁得死死的,还搞成了全家“维权热线”。
这事儿不复杂,细细捋清楚,证据链甚至很齐整。交学费、签合同、练科目一、被教练吼哭、爸爸出面谈判、看合同、申请退费、被要求注销成绩、投诉……以上流程,都有文字、录像甚至校长出面签字确认。客观事实成立,双方意见分歧——这已经不是“谁高兴谁说了算”,而是标准的民事纠纷。
从头到尾,学员本意很简单。付了钱、考了试、想要学车,不图成为秋名山车神,也不急着速成马路杀手,只想“一人一车、好好指导”。宣传上写着服务到家,实践里全靠运气。一次练车,教练估计没睡好午觉,心情郁闷,把车门拍得比油门响,能把小付吼得哭出来,也算是一种本事。
父亲的逻辑很干脆:问题根源在于教练的服务态度,女儿不是因为怕吃苦,而是被吓到不敢再摸方向盘,这属于“被迫”终止学车而不是“主动放弃服务”。他要求全额退款。而驾校拿出合同,冷静地指着打印出来的条款:“学员主动退学扣45%费用”、“驾校违约全退”。再加一个新条件:退款必须注销科目一成绩。
这里面有趣的,其实不是谁退得多谁扣得少。合同是按字面执行,还是可以情理兼顾?教练素质低是不是驾校管理的问题?心理阴影到底算不算合理的退学理由?教练的工资扣不扣、资料费退不退,都是鸡毛算账。真问题是,花钱买来的这门服务,到底含不含“被体面对待”的基本权利?
按消费者权益法,服务质量不达标,消费者可主张“解除合同与退还费用”。但什么叫“不达标”?得用证据说话。教练没给小付挖坑,也没传授驾驶技术之外的玄学。唯一的“罪证”,就是他的情绪管理水平约等于汽车喇叭——响而无用。校长承认态度差,但坚称“没骂人”,两边各执一词,倒像是在争夺“究竟谁才是高情商”。
如果从我多年见过的现场来看,驾校教练的平均情商可能和手油的高低成反比。新手上路,本就胆战心惊。教练一句“慢慢开”,学员能憋出一手汗。再来几句重话,心跳顶得过轮胎气门。有人考驾照仗着心大,有人一到方向盘前血压飙升。要是遇到暴躁同行,学车变“受刑”,心理阴影面积比雨伞都大。
但合同条款一旦签下,想让它朝自己一边倒,得有实打实的证据:录音、录像、别的学员佐证,才好用法律武器正当维权。否则,总有人会在程序细节里“合理合规”地让你怒发冲冠无处伸冤。教练一通臭骂,驾校拍拍屁股:我们处理了、我们扣工资了、你自己选补偿标准,这一通操作熟练得很。“对顾客态度不好”这项服务瑕疵,有点像微博热搜,大家都知道,但到底算不算“违约”,说得再多也没标准。
再看合同,规定学员自退要扣45%,好像在暗中鼓励遇到不愉快先“冷静躺平”。驾校说“退款前,必须注销科目一成绩”。这显然属于技术性卡点——你想要钱,得先把进度回到零。要学,就别吭声;要退,就别想留一手。表面是财务管理,实际是变相加大退费难度。看多了,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专门研究过“人性脆弱力学”,总有法子卡住你的自尊心与理智线。
法律上,谁对谁错很难一步到位。消费者想全退——但教练暴躁是不是绝对法律意义上的“违约”,至少要有关部门调查“常态与例外”。驾校轻描淡写地用“扣教练薪水”止损,一举两得:学员的钱还在,管理也算做到了。可是小付的心理阴影、被打乱的生活节奏、甚至要经历“注销成绩”那种二次伤害,没人会替她写进合同里。经验告诉我,矛盾总在于双方都在“打感情牌”,却只能靠死合同来结账。
有时候我会想,这类服务纠纷的根源,说到底,是双方都不想吃亏,却没想好怎么公平。不论是驾校、健身房还是任何买服务的行业,一旦出现投诉,总有人比你更会“甩锅”:“我们已经走流程了,下一步,你去投诉吧。”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把维权之路修得弯弯绕绕,比驾校考场还复杂。
要是拿驾校作为社会“体验馆”,上完一节教练的课,除了学技能,还能提前学习怎么理智、怎么憋气、怎么维权。该说这也是“现代社会最后的试炼”了。有人在这里学会倒车入库,有人用1800块学会了“有事记得录音,合同要多瞄两眼”。
最后,这1800块,到底该不该全退?教练态度差,算不算一起典型的服务违约?还是说,在这个一车一志气的学车江湖里,想学会“顺利毕业”,除了掌握离合和方向盘,还得多带一份心理弹性?
法律不会主动关心你的心理阴影,合同也不会体谅每一个被骂到哽咽的学员。只是想提醒,为人师表不等于高高在上,学员交钱买技术不是买委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某个行业管理的新范例,我倒希望,能多一些理智讨论,少一点“忍一忍就过去了”的老路。但你说呢,如果1800块钱的学费能买来一份被尊重的基本体验,这钱究竟算不算贵?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