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心:从城市喧嚣到水乡静谧
清晨六点,阳光还未完全洒落,我站在泰州海陵麒麟湾的木桥上,望着薄雾轻笼的河面,心中涌起久违的宁静。脚边芦苇随风轻摇,远处几只白鹭掠过水面,惊起一圈圈涟漪。这里没有地铁的轰鸣,没有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刺眼的光,只有水波、绿树与泥土的呼吸。
“回来啦?”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是老陈,农庄的老园丁,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提着竹篮。“今早摘的莲蓬,嫩得很,要不要尝尝?”
我接过莲蓬,指尖触到那微凉湿润的外壳,忍不住笑了:“还是您懂生活。”
他咧嘴一笑:“城里人总说忙,可忙来忙去,不就图个心安?这儿啊,日子慢,心也慢下来了。”
我点点头,却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三个月前,我还坐在南京某栋写字楼的格子间里,盯着电脑屏幕,被无数会议和报表压得喘不过气。那天深夜加班回家,雨下得很大,车堵在高架上动弹不得,我突然问自己: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吗?
于是,我辞职了。不是冲动,而是一种长久压抑后的释放。我想找回那种能听见鸟叫、看见花开的日子——就像小时候,在奶奶家的田埂上奔跑的感觉。
二、扎根:泥土里的笑声与温度
来到麒麟湾生态农庄的第一个月,并不如想象中诗意。锄草、翻土、浇水,日复一日,手掌磨出了茧,腰酸得直不起来。有天傍晚,我蹲在菜地边,看着刚种下的黄瓜苗,忽然觉得委屈得想哭。
“怎么了,小李?”老陈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温热的茶。
“我以为田园生活是诗,结果……全是汗。”我苦笑。
他坐在田埂上,眯着眼看夕阳:“诗?那是写给外人看的。咱们的日子,是种子破土的声音,是瓜熟蒂落的那一刻。你听不见,是因为心还没落地。”
我愣住,低头看着自己的手——粗糙、沾泥,却莫名踏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慢生活,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学会感知。
渐渐地,我开始享受清晨采摘蔬菜时露水打湿裤脚的清凉;喜欢午后坐在葡萄架下,听风吹叶响,读一本旧书;更爱傍晚和几位常来的游客围坐小院,聊家常、品自酿米酒。
“你们这儿真像世外桃源。”一位带孩子的妈妈感叹。
“桃源不在别处,”我笑着说,“就在你愿意停下来看一朵花的时间。”
三、共生:人与自然的温柔对话
农庄不大,却处处藏着生机。池塘养鱼,岸边种稻,鸭子在田间踱步,啄食害虫。我们坚持不用化肥,用堆肥滋养土地。起初有人质疑产量低,但老陈说:“地养好了,收成自然来。”
记得有一次暴雨过后,我发现一片茄子倒伏严重,心疼不已。老陈却不慌不忙,带着我一根根扶正,再用竹竿支撑。“你看,植物比人坚韧。只要根还在,就能活。”
我看着他布满皱纹的手稳稳托起一株幼苗,心中忽然涌起敬意。这片土地,不仅长出蔬菜瓜果,更生长着一种从容与智慧。
周末常有城市家庭带着孩子来体验农事。一个小男孩第一次摸到蚯蚓,吓得跳开,又好奇地凑近。“叔叔,它是在帮土地洗澡吗?”他仰头问我。
我笑了:“算是吧,它是土地的朋友。”
孩子眼睛亮亮的:“那我也要当它的朋友!”
那一瞬,我仿佛看见未来的模样——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而是人与自然彼此守护的温暖。
四、回望:慢下来的幸福
如今,我在农庄一角开辟了一方小菜园,种了些香草和番茄。每天清晨照料它们,已成为习惯。有时坐在门前小凳上,捧一杯清茶,看云卷云舒,竟觉得时间都变得柔软。
老陈常说:“快时代里,敢慢的人,才是真勇敢。”
我终于懂了。所谓生态农庄的“乐”,不只是风景之美,更是心灵的回归——在泥土中找回节奏,在简单中触摸真实。
泰州海陵麒麟湾,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一段生活的答案,一种对“活着”的重新定义。在这里,我学会了倾听大地的心跳,也听见了自己内心最深的回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