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内车市迎来价格战升级版。一边是新能源品牌卷配置卷技术,另一边传统燃油车阵营却因销量压力集体掉头。
就在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还在纠结是否跟进降价时,一款挂着换标车身份的B级轿车杀出,业内普遍认为其为某国产高端品牌基于雷克萨斯ES同平台打造的兄弟车型。
官方指导价原为15万加,但终端经销商放出10.77万起的地板价,且附带送终身质保加免费保养福利。
更夸张的是,其9月首周销量破万达到10031台,甚至超越了同级别传统合资B级车的销冠选手。
这场价格突袭背后,究竟是车企的绝地求生,还是市场格局的彻底洗牌?
10.77万的“雷克萨斯ES平替”?到底是谁在“掀桌子”?
2025年某国产高端品牌正式宣布旗下B级轿车X系列全系降价。
最低配车型终端落地价仅需10.77万含购置税加保险。
而这款车被消费者称为雷克萨斯ES换标车,因其外观设计车身线条与雷克萨斯ES高度相似,且搭载同款2.5L混动系统。
为什么偏偏是2025年,这款车自降身价?
时间倒回2025年6月,国内B级车市场还呈现两极分化。
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汉小鹏P7i占据销量榜头部,传统合资B级车雅阁凯美瑞靠降价维持份额,而曾经以豪华感可靠性著称的雷克萨斯ES,却因进口车身份加关税成本,终端售价仍维持在25万到40万区间。
但到了7月,A品牌被曝光与丰田达成技术共享协议,其X系列车型实际基于雷克萨斯ES同平台TNGA-K开发,且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与ES 2.5L混动版师出同门。
A品牌作为国产高端品牌,没有进口车关税和品牌溢价,成本天然比雷克萨斯低。
于是当其他合资品牌还在犹豫要不要跟时,A品牌甩出10.77万起的杀手锏。
低配1.8L加CVT10.77万,主销款2.5L混动12.98万,顶配高阶智驾版14.98万。
这个价格比同配置的雷克萨斯ES便宜近15万,甚至比雅阁混动14万起还低1万。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2025年国内车市价格战已从新能源蔓延到燃油车,合资品牌为保份额被迫降价。
帕萨特降至13万内凯美瑞混动跌破15万。
另一方面A品牌背靠国产供应链电池电机自研,且没有雷克萨斯的进口光环包袱,通过换平台不换技术的策略,用更低成本实现了相近的品质。
比如同样搭载THS混动系统,油耗仅4.2L每百公里。
更微妙的是2025年国内燃油税调整每升下调0.3元,进一步降低了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为低价燃油车提供了市场空间。
所谓“换标车”,到底是“偷工减料”还是“技术平权”?
长得像雷克萨斯ES开起来也像?它到底有没有缩水?
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摆在面前,10.77万的车是不是换壳简配?
实测数据给出了答案。
X系列与雷克萨斯ES的前脸格栅纺锤式腰线走向尾灯造型几乎一致,但A品牌采用了国产供应商的LED大灯,亮度达标但成本更低。
内饰用料从雷克萨斯的半苯胺真皮换成了高密度仿皮加软质包裹,触感接近耐用性不差。
核心动力方面主销的2.5L混动版移植了雷克萨斯ES 2.5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THS混动系统,这可是丰田第四代技术。
发动机热效率与ES一致,电机功率134kW。
零百加速7.8秒比ES 2.5L混动还快0.2秒,综合油耗4.2L每百公里相同工况。
A品牌额外加装了国产优势配置,比如12.8英寸中控屏支持华为HiCar互联,L2.5级辅助驾驶含打灯变道交通锥识别。
这些功能在雷克萨斯ES上需选装或高配才有。
汽车工程师李明表示所谓换标车本质是技术平权,A品牌没研发全新平台而是借用了成熟可靠的TNGA-K架构。
这是丰田全球中高级车平台,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和成本控制,把原本属于豪华车的技术门槛拉低到了10万级。
这和当年大众MQB平台衍生出多品牌车型的逻辑类似但这次更彻底。
有没有发现现在没人提基建狂魔了?
这个换标车现象背后反映的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链的成熟。
当国产供应商能提供接近进口件质量的零部件时,当本土工厂能达到全球标准的装配工艺时,豪华车的成本护城河自然就被打破了。
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
10万级买“准豪华体验”,是消费者捡漏还是市场泡沫?
为什么说这是真香?又是否存在隐患?
从消费者角度看10.77万买一台外观豪华配置越级油耗低至4.2L的B级车,确实符合花小钱办大事的需求,尤其是对预算有限但追求品质感的家庭用户比如三四线城市中产。
但市场也有质疑声,低价会不会牺牲长期可靠性?
雷克萨斯的品牌溢价消失后消费者还会为换标车买单吗?
短期来看对于消费者这是典型的技术下沉红利。
原本需要加价买的高端配置混动系统高阶智驾,现在平价就能享受。
对于A品牌通过以价换量快速提升市场份额,9月销量破万后经销商库存周转率从45天缩短至20天,同时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但长期挑战不容忽视。
若A品牌后续无法保证品控比如混动电池衰减变速箱耐久性问题,或雷克萨斯ES进一步降价反击比如推出中国特供版,低价优势可能被稀释。
随着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燃油车的低使用成本优势正在减弱。
未来换标车需在智能化如城市NOA或服务如终身质保上持续加码才能维持竞争力。
有意思的是价格倒挂现象在其他行业早已出现。
就像苹果手机和国产手机用着同样的芯片但价格差一半,耐克阿迪和国产运动品牌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小但价格相差悬殊。
汽车行业只是去品牌化趋势的最新战场。
当技术门槛被拉平当供应链变得透明,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为虚无缥缈的品牌故事买单,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
雷克萨斯的工匠精神固然动人,但如果花十万就能买到的体验,那多出来的十五万是为什么买单?
是为了那个L标志还是为了进口车的身份?
10万买“雷克萨斯平替”到底值不值?10万买它是不是等于花小钱装大款?
这个问题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对于注重面子的用户雷克萨斯ES的蓝底车标仍是身份象征,但对于务实派开起来一样用起来更省的X系列显然更划算。
毕竟车标不产生动力可靠性才是关键。
一位X系列车主说得很直白,我买车是为了代步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省下的十五万够我加十年油了。
雷克萨斯会不会跟着降价?
合资品牌会集体崩盘吗?
这是另一个热议话题。
雷克萨斯短期内不会大幅降价,进口车成本结构限制摆在那里。
但2025年已有迹象其ES 2.5L混动版终端优惠从3万扩大到5万,落地价约28万仍比X系列贵10万以上。
合资品牌如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则可能进一步下探至12万内,但技术平权会让国产换标车持续挤压其生存空间。
新能源崛起低价燃油车还有未来吗?
至少未来3到5年燃油车仍有市场尤其三四线城市充电设施不足的地方。
而X系列这类低油耗加高配置的混动车型会成为燃油车最后的尊严防线。
但长期看若A品牌后续推出同平台的纯电版本基于TNGA-K架构改造竞争力会更强。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在某汽车论坛上一位准备买雷克萨斯ES的网友发帖说自己纠结了三个月,最后还是选择了X系列。
他的理由很简单,同样的钱可以买顶配X系列或者乞丐版ES,顶配的配置体验明显更好,至于品牌面子问题,现在谁还在乎这个?
这个帖子获得了上千个赞,评论区一片附和声。
消费观念的转变不是个例。
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算账,算得不是面子账而是实用账。
他们会问凭什么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技术,挂个雷克萨斯标就要贵十五万?
这十五万能换来什么?
更好的售后服务?
还是更高的保值率?
当这些问题得不到满意答案时,选择就变得简单了。
结语:当“豪华平替”成为常态,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2025年的这场10.77万雷克萨斯ES平替风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重构的试验。
消费者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更看重实际体验与价格的匹配度。
车企则被迫打破高端等于高价的固有思维,用技术共享和供应链优化实现普惠。
正如一位购车车主所说,我不在乎它叫雷克萨斯还是A品牌,只要开起来省心坐着舒服用着便宜,就是我的真香车。
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消费者的心声,他们要的不是虚无的品牌光环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价值。
而未来的车市注定属于那些既能守住品质底线又能放下身段拥抱用户的玩家。
当技术不再是壁垒当品牌不再是护身符,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