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诸每天上下班都要走一段城市快速路,这段路限速 80 码,按理说路况顺畅的时候应该能顺畅通行,但实际情况是,总能遇到一些 “龟速车” 占着快车道,速度勉强维持在 50-60 码,后面跟着一长串车,想超又没机会,硬生生把快速路开成了 “慢速路”。
一开始小诸还挺恼火,觉得这些人要么技术差,要么没素质,但观察久了才发现,开慢车这事,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
驾驶场景变复杂,想快也不敢快
现在的城市道路,跟十几年前比是天差地别。以前小诸刚考驾照那时,市区里的车没那么多,电动车、行人也相对守规矩,开车时不用时刻提心吊胆。
但现在不一样了,路口越来越密,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据,2024 年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数量较十年前增加了 45%,每公里路口数达到 3.2 个,刚加速没多久就遇到红灯,或者需要避让行人、电动车,频繁的减速让司机慢慢养成了 “慢开” 的习惯。
与此同时,现在路面上的 “不确定因素” 太多了。电动车突然从路边窜出来、行人闯红灯过马路、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占用车道,这些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小诸就亲眼见过,有个司机在市区开 60 码,突然有个小孩从绿化带里跑出来,幸好司机反应快踩了刹车,不然就出大事了。从那以后,小诸开车经过学校、小区附近时,也会下意识放慢速度,生怕遇到突发情况。
还有城市规划的问题,很多城市的快速路和居民区小路直接相连,出口设计得不合理,比如小诸常走的那条快速路,出口前 500 米就是一个小区大门,很多车要从快速路直接拐进小区,导致后面的车不得不减速避让,原本能开 80 码的路段,硬生生降到了 40 码。这种情况下,不是司机不想快,是客观环境不允许快。
代际差异 + 车辆变化,慢开成了不同选择
不同年龄段的司机,开车速度和习惯差异特别大。小诸做过一个小观察,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60 后、70 后的司机平均行驶速度比 90 后、00 后低 10%-15%。
这背后其实是代际经历带来的认知差异,老一辈司机早年开车时,道路条件差、车辆性能也一般时候开车讲究 “稳”,慢开才能避免故障和事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小诸的舅舅就是这样,他开了三十年车,现在换了新能源车,总说 “这车提速太快,心里没底”,所以他在市区开一直保持 40 码左右,哪怕限速 60 也不敢快。他总跟小诸说,早年开货车跑长途,路面坑坑洼洼,慢开才能保证安全,现在虽然路好了、车好了,但几十年的习惯改不了。
而年轻人里,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慢开,不过原因不一样。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 “佛系驾驶”,觉得开车没必要那么赶,安全第一、尤其是一些刚结婚有孩子的年轻人,开车送孩子上学时,会刻意放慢速度,怕急刹吓到孩子。
还有一些开新能源车的年轻人,因为不适应动能回收功能,松开油门后的拖拽感让他们下意识放慢速度,生怕操作不当出问题。
说到新能源车,这几年的普及也悄悄改变了大家的驾驶速度。据某汽车调研机构统计,新能源车的平均行驶速度比燃油车低 8% 左右。
一方面是动能回收的拖拽感让司机不适应,另一方面,很多新能源车的动力调校偏温和,尤其是家用代步款,加速没有燃油车那么迅猛,司机开起来也会不自觉放慢速度。而且新能源车的仪表盘上会实时显示耗电量,很多司机为了省电,会刻意保持低速行驶,觉得这样能减少能耗。
安全焦虑 + 规则失衡,慢开有了 “保护伞”
现在很多司机开慢车,其实是源于内心的 “安全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驾驶技术的不自信,二是对路面风险的过度担忧。
小诸身边有不少新手司机,刚拿到驾照没多久,开车时手脚都不协调,害怕变道、害怕超车,只能一直慢开,哪怕后面的车按喇叭催促,也不敢加速。
还有一些司机,因为之前经历过交通事故,或者见过别人出事,心里留下了阴影,开车时变得特别谨慎。小诸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去年他亲眼目睹了一场追尾事故,从那以后,他开车就一直保持低速,跟车距离也拉得特别远,他总说 “慢一点,就算出事也不会太严重”。
这种心态其实能理解,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但如果因为自己的谨慎影响了整体交通效率,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除了心理因素,交通规则的执行失衡也让慢开变得 “有恃无恐”。大家都知道,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最低限速,比如城市快速路的最低限速一般是 60 码,低于这个速度就是违法,可实际执法中,很少有人因为慢开被处罚。
反观超速,不仅有电子眼抓拍,还会面临罚款、扣分的处罚,一严一松之下,很多司机就觉得 “慢开没事,超速才危险”,慢慢就养成了慢开的习惯。
小诸就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在高速上,有些车占着快车道开 80 码,而高速最低限速是 90 码,明显违法,但很少有人被查处。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慢开不会被处罚,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在快车道龟速行驶,导致后面的车不得不频繁变道超车,反而增加了事故风险。
这些慢开真没必要,反而添堵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慢开都值得理解,有些慢开纯粹是人为添堵。小诸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有些司机开车时玩手机、打电话,注意力不集中,车速自然慢下来,甚至有时候会在快车道上 “龟速爬行”,后面的车按喇叭、闪灯光都没用。
还有一些司机,明明路况很好,前面没车没人,却故意慢开,好像在享受 “独占道路” 的感觉,这种行为就真的很没素质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霸道式慢开”,有些司机喜欢和旁边车道的车并排行驶,速度一样慢,把两条车道都占了,后面的车想超都超不了。小诸有一次在快速路上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两辆车并排开了足足三公里,速度一直保持在 50 码,后面堵了一长串车,大家都只能无奈地跟着,不少司机都在按喇叭抗议,但这两辆车的司机完全不理会。
其实这些司机可能没意识到,开慢车不仅影响交通效率,也存在安全隐患。根据交通部门的统计,因慢车导致的追尾事故占总事故数的 15% 左右,尤其是在高速上,后车原本保持着高速行驶,遇到突然出现的慢车,很容易因为反应不及时发生追尾,而且碰撞力度会很大,后果很严重。
慢开背后的深层思考:安全和效率如何平衡?
小诸觉得,开慢车这件事,本质上是安全和效率的平衡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慢开的司机,也不能忽视慢开带来的交通问题。
对于那些因为路况复杂、技术不熟练、需要照顾老人小孩而慢开的司机,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但对于那些故意慢开、影响交通的司机,也需要通过规则和教育来引导。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另外,驾驶教育也很重要。现在的驾考太注重应试,很多学员拿到驾照后,根本没有掌握实际道路的驾驶技巧和安全意识。
应该在驾考中增加实际道路驾驶的考核,让学员学会根据路况调整车速,既保证安全,又不影响效率。同时,也应该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司机明白,安全不是慢开的代名词,合理的速度才是安全的保障。
最后,小诸想说,开车是一件需要责任感的事,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交通参与者负责。该慢的时候慢,比如经过学校、小区、路口时,要放慢速度仔细观察;该快的时候也要快,比如在路况顺畅的快速路和高速上,要保持在限速范围内行驶,不要占着车道慢开。
只有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让道路更顺畅、更安全。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不同路况下的合理车速参考表?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