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经销商卖车不赚钱!卡车司机为啥不信?逼着经销商赔钱卖?

“兄弟,这台车卖给你,我不但不挣钱,还得往里搭几千块!”——在当下市场的卡车经销商店面,这几乎是销售顾问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卡车司机们脸上那副“你再演?”的不屑表情。

卡车经销商卖车不赚钱!卡车司机为啥不信?逼着经销商赔钱卖?-有驾

一边是经销商大吐苦水,声称卖车已进入“赔本赚吆喝”的时代,另一边是用户根深蒂固地怀疑,认为这不过是商家“哭穷”的套路。这场发生在买卖双方之间的罗生门,其背后,究竟是谁在说谎?

经销商的账本,被“偷走”的卖车利润

我们首先要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想单靠“卖裸车”这个环节赚取可观的利润,几乎已经不可能。

其一,是价格的“赤身裸体”。互联网的普及,让卡车的价格变得前所未有的透明。一个准车主在走进经销商店面之前,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对车辆的底价、不同地区的优惠了如指掌。经销商之间为了抢夺一个订单,往往只能进行“刺刀见红”的价格战,单车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致,甚至出现负毛利。

卡车经销商卖车不赚钱!卡车司机为啥不信?逼着经销商赔钱卖?-有驾

其二,是利润结构的“乾坤大挪移”。今天的经销商,其盈利模式早已从前市场卖车差价转移到了后市场和衍生服务上。他们真正的利润来源,是金融服务的返利、保险业务的佣金、上牌服务的费用,以及完成主机厂销量任务后,在年底才能拿到的那笔至关重要的年终返利。卖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盈利行为,而更像是一个获取后续所有利润的入场券。

其三,是主机厂的“无形之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住份额,主机厂会向经销商下达极其严苛的销量任务。完不成任务就意味着拿不到返利,甚至可能被取消代理资格。在这种重压之下,经销商为了冲量,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赔钱卖车,用单车的亏损去赌那笔维系其生死存亡的年终返利。

司机的“怀疑”,那我的钱到底花哪儿了?

既然经销商卖车不赚钱,那卡车司机为什么就是不信呢?因为在司机的视角里,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首先,是“总价”的迷惑性。司机最终支付的,是一个包含车价、保险、金融服务费、上牌费等在内的落地总价。他看到的是自己一次性掏出了几十万,而经销商的展厅富丽堂皇、员工人数众多。从最朴素的情感出发,他很难相信这笔巨款里,经销商会分文不取。他无法也没必要去区分,哪些是车的钱,哪些是服务的钱,在他看来这都是“买车的钱”。

卡车经销商卖车不赚钱!卡车司机为啥不信?逼着经销商赔钱卖?-有驾

其次,是对“捆绑销售”的反感。“我们这儿的优惠,必须走我们指定的金融方案”“这个价格必须在我们店里上全险”……这种强制性的捆绑,让司机更加坚信经销商是在通过这些霸王条款,从自己身上赚取了超额的利润。当服务的价值无法被清晰、透明地展示时,它在用户眼中就成了巧立名目的收费。

最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朴素真理。司机们心里都有一杆秤,你经销商不是慈善家,开门总要挣钱,你说卖车不挣钱,那肯定是在别的地方挣回来了。但无论你怎么腾挪,最终这笔钱,都是从我这个买车人的口袋里出去的。因此,“卖车不赚钱”这句话,在他们听来,就成了一句没有诚意的、避重就轻的漂亮话。

写在最后

那么,是司机在逼着经销商赔钱卖吗?不是。这场信任危机的真正根源,并非源于买卖双方的道德困境,而是整个行业旧有商业模式与当前市场环境的剧烈冲突。主机厂为了市场份额,用销量任务和返利政策,将经销商逼入了价格战的角斗场;经销商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利润中心转移至不透明的衍生服务上;而用户则在信息不对称和捆绑销售的体感中,用怀疑和不信任作为自己的保护壳。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打破这个循环的出路,绝不是简单地相互指责,而是需要一次彻底的价值透明化。

卡车经销商卖车不赚钱!卡车司机为啥不信?逼着经销商赔钱卖?-有驾

未来的经销商,其核心竞争力,不应再是“藏着掖着”的后台利润,而应该是能够被清晰定价、被用户认可的专业服务能力。当服务的价值能够被摆在台面上,当卖车回归其本质,这场买卖双方之间的罗生门,才有可能真正剧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