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

买车是一件大事,不光花的钱多,往往还关系着车主以后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安全。所以不管哪个品牌,只要新车质量出点什么状况,哪怕是只鸡毛蒜皮的小毛病,网上舆论都容易炸锅。最近小米的新车又整了波存在感——有车主发现自己刚提的新车玻璃上幽幽地残留着——“测试车”这仨大字。想想挺带劲的,新车上见到“测试车”。这要搁谁身上,估计心里也得咯噔一下。难不成,咱买的是展厅试驾车“返厂新装”?还是小米“借用”老百姓做免费测评?

遇到这种事儿,第一个问题来了:为啥一个大厂的质量流程,会让“测试车”三字,留在新车玻璃上交给客户?这是不是专业度不足,或者有更深问题?还有,厂家的回复能不能让人放心?有些道理大家看得懂,那没法解释的部分,是不是没说出来?看似一个玻璃的“小毛病”,其实背后折射的是心里那股对品牌诚意、对质量管控、对售后负责态度的拷问。

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有驾
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有驾

不妨先说说小米的解释。高管李肖爽出来说了: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工厂确实会抽检新下线的车,贴一个静电贴标“测试车”,做静态评审。合格了,静电贴撕下来,车辆再正常流转出厂。现在的问题,只是静电贴没擦干净,留下了点痕迹,其实湿毛巾一抹就行了,和车辆本身质量没关系。官方还承诺,以后会改进,杜绝再留痕。

敢为问题致歉,承认细节不到位,这在国产新势力里,态度算不错。可问题到这儿真就了了?真不是,因为用户在意的不仅仅是你玻璃擦不干净,他们更在意背后隐藏的那些“人味”——这流程有多少马虎的空间?这次是静电贴,下次会不会是别的更要紧的被忽略?车是工业品,细节有时候比广告词更能决定人生死,尤其是大件消费。

那么,这个“测试车”问题,本质到底是不是大问题?得分两头看。首先,汽车行业有静态、动态评审很正常。拿下来贴纸,偶有残留痕迹,不是完全不可接受――但如果连这种显眼细节都能漏掉,不禁让人怀疑:对更深层次的零部件检测,是不是也有类似疏漏?企业该不该把“严丝合缝”当成内功来修?国产车快速成长、规模狂飙,可基础扎实不扎实,这点最容易在细枝末节被暴露。

更让人紧张的是类似事件已不是头一回。今年小米车的大灯和翼子板间缝隙问题、SU7 Ultra的碳纤维舱盖“宣传翻车”……这些事儿虽然算不上让这车直接塌房,但都体现出一点:在“吹牛皮”宣传和造车实操之间,品牌有时还是更相信“故事”和“速度”。这也不难理解,在现在新能源和智能车混战的市场上,如果不拼点新鲜感、科技感、速度感,很容易就被其他对手冲淡。但偏偏,汽车不是手机,哪怕你手机系统再牛,硬件做工不达标,没人会给你二次机会。

试问,一个消费者拿到了标有“测试车”痕迹的新车,不去深究,只擦掉也没啥;但一认死理,难免想:这个车是不是被反复开过头了才送到我手里,还是是不是做完实验“打磨”过的次品?本身“测试车”的字样就自带“不新不旧”的双重焦虑,小米要说没有品牌损伤,那是骗自己。

当然,业内都说这是个自查抽检的通行做法,其实多数时候,大家也都理解。但只要消费者心里出现“是不是被糊弄”的疑问,厂家的流程无论多规范,最后“信任”这东西是一次次消耗掉的。用户交完首付款,满心欢喜来提车,不期待看到“测试车”标。就好像你新装的房子,突然浴室瓷砖上有“工地监理专用”印记,能不多想?

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有驾
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有驾

更何况,小米汽车早前还是因为更“肉眼可见”的制作疏漏上过热搜。大灯与翼子板贴合不紧、装配出现鼓包,“工厂调试”没做好,热胀冷缩一晒,车主的信任感唰唰掉分;4.2万块买的“碳纤维赛车舱盖”,结果被扒出跟普通铝盖换个壳,气流测试是摆设,散热结构没落地,减重体验尴尬。这种只管吹卖点、产品体验却不上心的事儿,怎么让人相信品牌真把车主放在心上?

厂方对这些小毛病的回应,有时确实是诚恳,比如免费修复、返积分啥的。但车主们心里门槛早抬高了,补偿方案常被吐槽“没诚意”。其实补偿到不到位是一回事儿,更多人不爽的,是厂家的“解释”和“推责”总给人感觉“只认过程不看结果”,“问题只要不是大毛病,就等着时间自己糊弄过去”。

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有驾

造车这个事儿,就像写文章,前面得起承接转合,后面得有收束考虑。这些细节,一旦忽略,用户就会从“小插曲”联想到“别处是不是更糙”,信任开始从细节里被消耗。有意思的是,科技圈很喜欢“发布会讲故事”,汽车行业刚转型过来,不少新势力以为用户只买故事,结果每次用户踩了雷,才想起来“诚信跟口碑比续航噱头和参数大战更重要”。光靠“高层致歉”,后面如果实际问题不根治,下次闹大了可就不是一句“湿毛巾一擦”能抹平的了。

话说回来,小米汽车大规模上量后,产能提升、交付速度快、新鲜感足。但正如许多行业人士说的,汽车这玩意儿讲的还是供应链深度、工艺基础、细节管控。盲目上量和“矫枉过正”的宣传,很难掩盖底层制造力不强的底色。真要稳得住位置,不能只会拉高数字堆指标,更需要补齐品控、完善售后,搞清楚管理上每个螺丝扣该怎么上紧。

有句话说得好:“看一个企业靠不靠谱,不是看它多会造势、多敢认错,而是看它多久不用认错。”小毛病频出的现象,背后其实考验的是小米造车的基本功。不是说小品牌不该犯错,而是犯了错,除了暂时认、暂时补偿,更得看能不能把问题从流程里连根拔起,别让第二次同样的毛病再出现。

最后想问一句:如果你的新车上出现“测试车”三个字,你会怎么想?是自嘲下工厂没擦干净,还是睡觉都觉得车“有故事”?现在新能源汽车大战如火如荼,用户体验被摆到比性能配置更高的C位。厂商只有在细节一板一眼,才有资格赢得真心口碑;否则就只能靠公关团队和客服部门跟着后面不停灭火。咱买车,图的不是免费试验品能捡了便宜,而是真真切切的安心与信任。小米要你相信未来,那还得先把当下的“小测试”都测试及格了才行。

小米新车提测标签,官方解释贴纸,车主关注品控细节-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