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到日新月异的新能源赛道,可能就是五年河东五年河西。
2020年,纯电还是绝对“正统”,是新科技与新豪华的唯一载体。而增程则是只有理想等极少数车企才会选择的“旁门左道”。彼时最有名的观点是,大众中国高管多次直言的“增程是落后技术”。
如今短短5年时间,“落后”变高端,增程已实现彻底逆袭。
增程车型占据30万+高端市场主导地位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4~2025年,增程式电动车均价持续攀升。据乘联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增程式电动车均价达到30.4万元,远超纯电动车15.6万元的均价。这一差距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2月新能源车整体均价降至15.5万元,其中,增程式车型仍以30万+的均价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甚至正在向40~50万元市场渗透。
另有数据显示,纯电汽车的主流市场在10~20万元,增程则在20~30万元;在3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车型的市场份额(68.38%)已经超过了纯电动车型。
近两年来,眼见理想依靠增程在30万元以上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越来越多高端新能源品牌也纷纷效仿,其中包括岚图、阿维塔、智己、小鹏等。目前明确坚守纯电路线的主流新能源品牌可能只有特斯拉和蔚来。
就连当年公开diss增程技术的大众,也“服软”了,大众品牌首款增程式概念ID.ERA已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亮相,鉴于这是一款全尺寸SUV,量产上市后价位应在30~50万元。
可以说,目前增程技术已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主流选择,问界M9增程版等车型的热销,以及宝马X5增程版、福特烈马增程版的推出,都印证了这一趋势。
很多人不理解,过去不受待见的增程技术,如今为何高攀不起了?
技术进步将“工业垃圾”变成“全能产品”
增程逆袭的底层支撑肯定是“技术进步”。增程的核心逻辑是“电机驱动+增程器发电”,但早期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支撑这一逻辑的高效落地,反而放大了短板,被嘲笑为“脱裤子放屁”的工业笑话。
典型的案例就是搭载东安1.2T三缸发动机的理想ONE,纯电续航低,馈电油耗高,两头不讨好。
2020~2025年,增程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首先,是增程器热效率的跨越式提升。从 2020年行业均值32%提升至2025年的44%,馈电油耗普遍在5L/100km以内,做到比油车更低。
其次,能量管理策略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预判”。像理想、问界等品牌能通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优化能耗,问界M8的“预判式发电”可根据路况提前储能,避免爬坡时动力衰减。这些技术升级让增程产品具备更强的场景化适配能力。
此外,大电池+高压平台逐渐成为增程车型标配,纯电续航更长,补能效率与纯电车持平。这种“纯电主导+燃油兜底”的架构,彻底改写了增程车的价值逻辑,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能车”。
同时,增程车型由于也是电驱动,可以搭载和纯电车型一样先进的智舱智驾系统,因此实现了“可油可电+智能化”的双重溢价。
需要指出的是,增程赛道虽然是理想率先跑通的,但增程技术的进步并非理想一家之功,是众多新能源车企共同努力,丰富了产品,提升了体验,让市场越做越大。而这些厂家尤其是新造车品牌,最初之所以选择增程作为纯电的补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增程相比插混架构简单,技术门槛低。
笔者从技术专家处了解到,增程结构与纯电平台兼容性更高,电车改造为增程车,整体改动量不大,成本可控。
而插混产品早期多基于油车平台开发,后续则基于插混专用平台开发,这既要求车企有造车底蕴,也要求它们有充足的资金。造车新势力可以直接pass,传统主机厂也要掂量一下投入产出比,毕竟想要赢过比亚迪的DM-i没那么容易。
于是,在业界逐渐意识到油电切换无法一步到位后,增程就成了众多新能源品牌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扩大市场切口的首选途径。
“高端用户重体验,更愿意为低频场景买单”
增程与纯电相比,本来也应该是后者更亲民。
电动车机械结构简单,空间大,动力充沛,补能和保养的花费很低,是非常理想的代步工具——最先实现油电切换的,正是A0级市场。
之前电动车进不了主流市场,主要卡在与动力电池密切相关的“续航焦虑”和“成本痛点”上。现在电池技术进步,价格腰斩,续航和充电便捷性大幅提升,加上政策引导,电车的吸引力越来越越大。
当前,“油电同价”已成为国内车市的普遍现象:“长续航+快充”已下放到10万元以下区间;15万元就能买到续航600公里左右,空间在A+到B级,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大厂产品。笔者从多家新能源品牌的领导处了解到,明年动力电池的价格有望继续下降,在规模效应下,用不了几年造电车的行业成本就会低于油车。
而增程式需同时搭载发动机、发电机和电池,动力系统复杂度导致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但与此同时,电动车距离一统天下还欠火候,至少在固态电池真正普及前,增程仍然有充足的市场空间。
笔者和新能源车企人士交流,听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增程技术之所以能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这群用户重体验胜过经济性。增程在平顺性、静谧性和智能化体验上几乎可与纯电划等号,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适应性比油车和电车都强,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高端人士愿意为这份自由洒脱支付更高溢价。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就大胆预测,五年后纯电一定是主流,增程仅豪华车专属。“不在乎那两万块钱,宁可多花点钱买里程不焦虑的人群才会选增程。”
而我们“打工人”按部就班地生活,需求主要是城市通勤,10万元买辆400~500公里续航的电车,即便冬季打折,也不过是从一周一充变成一周两充。长途自驾一年不一定有一次,为这些低频场景多花钱买一套燃油系统不值当,电车省钱省事还不限行,它不香吗?
这样的观点无不道理,所谓存在即合理。产品特性+消费需求上的差别,也在推动纯电向下,增程向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