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节假日高速堵车,已经成了当代互联网的保留节目,跟春晚一样,年年骂,年年看。但这两年,节目单上多了一个新项目,叫“电动爹大逃杀”。一到高峰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就排起长龙,车主们脸上洋溢着一种混合了绝望和愤怒的佛系,那场面,堪比大型行为艺术现场。
而蔚来车主,理论上是这个修罗场里的VIP玩家,因为他们有专属外挂——换电站。但最近一份蔚来自己发的十一加电报告,却把这个外挂的另一面给掀了出来,里面有些数据,你看完会觉得特别魔幻,甚至有点反常识。
报告里说,充电单数最高的,是青海湖一个叫二郎剑的充电站,16根枪,一天干了142单,所有品牌的电车都能用。第二名更狠,青海G315国道上一个叫“孤独星际”的站,6根枪,一天干了129单。这俩地方,节假日基本就是24小时连轴转,充电枪热得能烫手,电线里流淌的不是电,是车主们的焦虑。
但真正有趣的是换电站的数据。服务单数前三名的换电站,第一名叫仙人山服务区,180单,结果配的是只有19块电池的3.0站。第二名湖州服务区,175单,居然是个只有13块电池的2.0老古董。第三名响水服务区,171单,更是离谱到家了,只有10块电池。
这是什么概念?就像一家生意最火爆的包子铺,后厨居然只有一口锅,老板还用的是蜂窝煤。蔚来最新的4.0换电站满配23块电池,马上还要上5.0,而这些在节假日期间被用到冒烟的,却是一帮老弱病残。
很多人看到这儿,第一反应是:蔚来这规划有问题啊,资源错配,该多的地方少,该少的地方多,简直瞎搞。
但这恰恰是大多数人没看懂的地方。这个看似“离谱”的数据背后,藏着的不是蔚来的愚蠢,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用钱和物理学规律堆出来的阳谋。大家觉得换电是为了解决用户的补能焦虑,这个认知没错,但只对了一半。在商业的牌桌上,任何只对用户好的事情,如果不能转化为公司的护城河,那它就是个慈善项目,而资本市场最讨厌的就是慈善。
蔚来砸下几百亿搞换电,真实的目的,从来不只是让你爽,而是要让对手“不爽”。它在用一种近乎原始的重资产模式,去打一场现代化的商业战争。
这就得用那个【第一性原理追问法】来扒一扒了。所有电车品牌,不搞换电会死吗?答案是显然不会,你看特斯拉和比亚迪,靠着充电桩不也活得好好的,甚至活得更好。那蔚来为什么非要抱着换电这个烧钱的巨坑死磕?
因为它要解决的,不是“能不能活”的问题,而是“怎么活得不一样”的问题。
电车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高度同质化的产品。三电系统,大家的技术差距在迅速缩小;智能化,你有的功能我很快也能OTA;设计,更是你抄我我抄你。最后打来打去,无非就是价格战。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送保险,卷到最后大家一起在ICU里手拉手。
想要跳出这个死亡螺旋,就必须有一个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差异点。对蔚来而言,这个差异点就是“服务”,而换电,就是这个服务体系的皇冠。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逻辑。建一个充电站,相对容易,买桩、接电、搞定场地就行,投入相对可控。所以你看,现在做充电桩生意的公司一大堆,大家都能玩。这就像开个小卖部,门槛不高。
但建一个换电站呢?那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游戏。它涉及到复杂的机械结构、海量的电池储备、精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还有跟电网的深度协同。每一座换电站,都是一个小型储能电站+全自动机器人仓库的结合体,技术和资金门槛高到天上。这已经不是开小卖部了,这是在市中心建一个全自动化的沃尔玛。
这种打法,就是典型的“先把自己搞成重资产,然后用重资产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拖死所有想跟进的轻资产对手”。这就像古代打仗修长城,过程痛苦无比,每天都在烧钱烧人,看起来又笨又慢。但一旦修起来,敌人看着这堵墙,除了骂娘,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那些灵活机动的骑兵,在这种绝对的物理壁垒面前,毫无用武之地。
现在你再回头看那几个被榨干的老旧换电站。它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个“长城”的有效性。在节假日这种极端压力测试下,即便是最薄弱的关隘,也被证明是兵家必争之地。用户用脚投票,宁愿在老旧换电站前排队,也不愿意去公共充电桩玩“开盲盒”的游戏。这种用户粘性,就是蔚来用真金白银烧出来的护城河。
这场博弈里,各方的得失其实非常清晰。
对于【蔚来】自己,它是在玩一场豪赌。短期看,财报上是巨额亏损,每一块换出去的电池,都在燃烧着投资人的钱。但长期看,它赌的是一旦网络形成规模,它不仅能锁定高端用户,还能把电池当成一个能源平台来运营,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这背后是更大的故事。这就像亚马逊早期疯狂建仓储物流,所有人都笑他傻,结果AWS云计算和Prime会员体系一出来,全世界都闭嘴了。蔚来赌的就是这个未来。
对于【用户】,他们得到了一个当下最优的补能体验。虽然节假日也要排队,但确定性比充电高得多。三分钟换一块满电电池,这种体验足以形成肌肉记忆。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份体验的成本,早就摊在了车价和电池租用服务费里。你以为你在薅蔚来羊毛,其实是你心甘情愿地为这堵“长城”添了一块砖。
对于【竞争对手】,比如特斯拉,它们选择的是另一条路——开放平台。特斯拉的超充网络,一开始也是自家的护城河,但现在逐步开放给其他品牌。这是“快种快收”的逻辑,通过开放来加速网络建设,分摊成本,赚生态的钱。这两种模式,一个是苹果的封闭生态,一个是安卓的开放联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战略选择的不同。蔚来的重资产模式,等于逼着所有对手思考一个问题:要不要跟?跟,就得准备好烧掉几百亿;不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蔚来在高端市场把“服务”这个标签贴死在自己身上。
所以,别再简单地感慨“差距太大了”。这个差距,不是基础设施数量的差距,而是商业模式和战略决心的差距。蔚来的玩法,本质上是在用一种“降维打击”的思路,把一个制造业的竞争,强行拉高到了能源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业的竞争。
这事儿烧钱吗?烧。风险大吗?大。看起来傻吗?从财务报表的角度看,简直蠢到家了。
但商业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所有人都看得懂的生意,通常不赚钱。所有人都觉得是“瞎积薄发”的成功背后,往往都有一套不为人知的硬核逻辑。
蔚来的换电网络,就像一份精心烹制的豪华大餐,食材昂贵,工序复杂。而其他的充电桩,则像是满大街的快餐店。平时大家各吃各的,没问题。可一旦到了节假日这种极端情况,快餐店门口挤满了饿肚子的食客,而豪华餐厅里虽然也要等位,但至少你知道,进去之后,迎接你的一定是准备好的、热气腾腾的菜。
这种确定性,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就是最昂贵的奢侈品。蔚来不是在卖车,它是在卖这份奢侈的确定性。而那几个看似落后的老旧换电站,不过是这场宏大商业战争中,最激烈的前线堡垒罢了。它们每一次极限运转,都是在为蔚来的“长城”添砖加瓦,也是在对所有竞争者进行无声的嘲讽:
想玩吗?先拿一百个小目标来垫桌脚吧。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