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机坏了找师傅修,螺丝没用上故障排除,这套路我看明白了
今儿可算让咱见识着啥叫“维修界的江湖”了。早上七点多进厂,车间那台老油压机又趴窝了——选自动模式死活开不了模,切手动倒跟没事儿人似的。主管黑着脸把我拽到机器跟前:“二手机,供货商不管修,你给琢磨琢磨咋整?”
我对油压机这玩意儿本就不熟,电路图翻了两遍,接线端子挨个儿摸了一遍,愣是没找着毛病。再看油路,好家伙,那叫一个复杂,电磁阀像糖葫芦似的串成串儿,标签早磨没了,压根儿分不清哪个管开模哪个管合模。“要不…换个电磁阀试试?”我琢磨着。可刚把工具箱摆开,老板遛过来了,瞅着直皱眉:“找外头师傅来,你俩盯着,别让人糊弄。”
五分钟后,师傅扛着个大帆布包晃进来。五十来岁的模样,尖下巴,眼睛滴溜溜转,跟咱车间老张头养的那只机灵猴似的。先把包往地上一撂,“啪”地甩给我俩一人一支烟:“兄弟,歇会儿,我瞅瞅。”我捏着烟直摆手——最近咳嗽得厉害,经理倒是乐呵地接了,叼在嘴上还没点呢,师傅已经猫腰钻到油箱底下了。
电箱看了,控制模块瞧了,师傅从包里掏出个新电磁阀,“咔嗒”一声给换上。开机,“嗡”的一声,还是老毛病。他又摸出第二个电磁阀,比画两下又换上,再试机,故障依旧。我俩站在旁边直搓手,经理搓着烟屁股直嘟囔:“师傅,要不咱再想想招儿?”
正犯愁呢,师傅突然抬头:“小兄弟,帮我找四颗螺丝,就这么大。”他比了个拇指食指的距离,“比这长点儿,六分的。”经理赶紧应声:“去工模库找,我陪你去!”我一听,赶紧往库房跑,货架翻了个底朝天,总算找着四颗差不离儿的螺丝,攥手里直冒汗——总算能看师傅咋修了吧?
等我气喘吁吁跑回来,师傅正蹲在机器旁擦手呢。“谢啦兄弟,螺丝不用了。”他咧嘴一笑,“修好了。”我懵了:“啥?哪坏的?”他拍拍机器外壳:“小毛病,不值当说。”经理凑过来挠头:“我也没瞅明白,他就这儿捣鼓捣鼓,那儿拧巴两下,就好了。”
我蹲在机器前再仔细看——电磁阀还是早上那俩旧的,一个没换。合着刚才换电磁阀是演给我俩看的?找螺丝更是调虎离山?得,合着老师傅的“核心技术”还带保密的,这套路比我老家卖煎饼果子的阿姨藏咸菜罐子还严实。
后来跟车间老周头唠这事,他吧嗒着旱烟笑:“你当人家师傅傻?换电磁阀那是做样子给你看,真要拆开了,油压机里的油液配比、压力参数,哪个不是吃饭的本钱?我跟你说,干咱们这行的,有点绝活儿就跟捂着钱袋子似的,谁乐意随便往外掏?”
想想也是。咱普通人学个手艺,谁没点“压箱底”的本事?修自行车的师傅调刹车要背过身子,厨师颠勺的火候只传徒弟不教外人,就连小区门口修鞋的老张头,补鞋底的胶水配方都锁在抽屉里。这哪是套路?分明是手艺人对自己吃饭家伙的疼惜。
就像咱写文章的,好标题得自己琢磨,好句子得反复打磨,哪能随便把“干货”往外倒?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老话说得好:“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有些本事,藏着掖着不是抠门,是对自己手艺的尊重。您身边有这种“不轻易露绝活儿”的手艺人吗?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注:文中维修场景细节参考常见工业设备维修行业潜规则,手艺人技术保护现象为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