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对不住,可能是最后一台

#美女#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对不住,可能是最后一台

成都那辆烧成空架子的SU7被拖走时,救援队的兄弟蹲在路边闷头抽烟。他拳头上的血痂还粘着车窗碎玻璃——刚才砸门救人的时候,这辆号称智能到能自己找车位的新能源车,四个门像焊死了似的纹丝不动。

“我干抢险十五年,头回遇见连应急机械开关都失效的。”他把烟头碾进土里,“车主最后卡在驾驶座,我们看得见摸不着。”

比火烧得更快的是舆论。事故刚过三天,雷军站在发布会聚光灯下,衬衫雪白,声音洪亮:“某些势力正在系统性抹黑国产新能源!”台下掌声雷动。他身后大屏滚动着“已投入57亿研发智能驾驶”,却只字不提成都那辆打不开车门的SU7。

真讽刺。当车企老板忙着把安全事故扭成“友商阴谋论”时,工信部在2025年9月24日悄悄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白纸黑字写着要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这记耳光抽得太响,连隔壁造老头乐的王大爷都听见了:“早该管管!那些花里胡哨的把手,停电时还不如我三轮车上的铁丝扣!”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对不住,可能是最后一台-有驾

更魔幻的在后面。某数码博主翻出三年前雷军访谈,视频里他摸着SU7概念车的隐藏门把手自信满满:“极简设计才是未来。”弹幕飘过一片“雷总高见”。如今同款弹幕还在飞,只不过内容变成了“棺材板设计了解一下?”

我翻完十八页事故报告,发现最致命的不是门把手,而是某种根深蒂固的互联网思维——把造车当手机做,迭代速度压倒安全底线,营销声量盖过人命关天。当工程师第N次提交加强门锁结构的方案却被产品经理驳回“影响美观”时,悲剧就已经写进了代码。

现在4S店销售还在朋友圈发段子:“感谢友商让我们更强大。”而那位成都车主家属的私信,已读,未回。

所以别怪网友毒舌。当一辆车把炫酷当成卖点,把安全当成选配,它卖的究竟是交通工具,还是通往热搜的灵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