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经常用快充,会损伤电池吗?很多人都用错了,内行人告诉你
“电车没开几年,续航就缩水一大截?”别急着骂厂家,说不定是你把电池给“作”坏了。咱们开车的都讲究爱惜车子,机油按时换,轮胎勤检查,可对车上最贵的部件——电池,反而容易“糙汉式”对待。有人说“电车不是开坏的,是充坏的”,这话听着扎心,但细品还真有几分道理。充电桩前排长队,谁不想快点充满走人?于是乎,“快充”成了救命稻草。但问题来了:这天天用快充,真的不会把电池搞废吗?毕竟,便宜大碗的东西,往往都有隐藏的代价。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兼“电车小白”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个话题。
先说结论,免得大家着急:快充本身不是原罪,但把它当家常便饭,那电池迟早要“罢工”。这就好比泡面,加班熬夜来一桶,解饿又方便,但要是顿顿吃、天天吃,胃肯定受不了。快充对于电池来说,就是这么个“应急食品”。它能在短时间内输入巨大电流,让锂离子在电池内部“狂奔”,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热量。而锂电池最怕什么?怕冷、怕热、怕饿(深度放电)、怕撑(满电闲置)。高温,就是它的头号杀手。高频快充带来的持续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副反应,导致活性物质损耗,甚至可能析出金属锂,形成枝晶,刺穿隔膜,轻则容量衰减,重则引发安全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化学规律。
那么,是不是从此就得对快充敬而远之了?当然不是!我理解大家的难处,城市里跑网约车的师傅们,一天不充电能接几单活?长途出行时,服务区那点时间,慢充根本指望不上。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快充可用,但不可滥用。就像医生开药,得讲究“疗程”和“剂量”。很多新车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其实很聪明,当你电量超过80%后,会自动给你“限功率”,降低充电速度,这就是在保护电池。但对于没有这功能的老款车型,就得靠我们自己“悠着点”了。我的建议是,日常通勤尽量用家里的慢充桩,就像人每天吃饭,细嚼慢咽才养胃;只有在赶时间、跑长途或者临时救急的时候,才去用快充桩,把它当成“能量饮料”。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到底该怎么充,电池才能活得久?”这就不得不提两种主流电池——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了。它们的性格可不太一样。三元锂电池,优点是能量密度高,冬天也不太“矫情”,缺点是比较“娇气”,循环寿命相对短,而且怕“饿”。一旦电量低于20%,进入深度放电状态,对它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极板活性物质会被破坏,容量直接打折,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所以,对三元锂电池的车主来说,秘诀就是“浅充浅放”,电量剩20%-30%就赶紧补,充到80%-90%就可以拔枪了,千万别等到仪表盘亮红灯再找桩,那等于让电池跑完一场马拉松后再让它加班。
而磷酸铁锂电池呢,性格就稳重多了,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关键是没有“记忆效应”。这意味着它非常适合“随用随充”。哪怕你今天只开了20公里,电量还剩80%,明天照样可以插上充。这种“浅充浅放”的模式,反而是延长它寿命的最佳方式。有实验数据为证:磷酸铁锂电池从20%充到100%,循环3500次左右;但如果长期维持在60%-90%之间,循环次数能突破10000次,寿命直接翻倍!虽然频繁充电会让BMS多干活,电池也略微发热,但比起深度放电的致命伤,这点小毛病完全可以忽略。只要做好通风,定期用慢充充满一次校准一下就行。
除了充电方式,用车习惯也很关键。别把车停在烈日下暴晒一周,满电停放,这相当于让电池“穿着棉袄睡觉”,自放电加剧,还容易“胀气”。最佳状态是停在阴凉地库,电量保持在50%左右。还有,别动不动就地板油,急加速会导致电池大电流放电,内部阻抗增加,也是慢性“自杀”。现在不少新车带液冷或热泵系统,能把电池温度锁在舒适的15-35℃,没这配置的老车主,夏天尽量停地下,冬天充电前先热车十分钟,别让电池“裸奔”。
最后我想说,把电池当伙伴,别当耗材。它多活一年,你就少掏好几万换电池的钱。每周抽空看看车企App里的电池健康度,看到异常先别慌,想想最近是不是天天快充、天天暴晒。数据不会骗人,它其实在默默提醒你:该给它“喘口气”了。所以,下次如果有人笑话你充电太勤,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然后告诉他:“内行人说了,电池不是想象中那么娇贵,但也绝不能粗暴对待。你觉得,怎样才算真正‘善待’你的爱车电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