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球每三辆摩托车就有一辆本田吗?你没看错,这是切切实实的数据。去年,本田靠着卖摩托车净赚1775亿人民币,比卖汽车赚得还要多出两倍。别以为这是偶然,五月份印度工厂造出了第5亿辆本田摩托,这个人口数字够让日本全国嫉妒四遍。若把这些摩托排起来,能绕地球好几圈。

本田的传奇从一个穷铁匠的孩子说起。十五岁的他被丢进汽修铺里做学徒,靠给人修修补补攒下第一桶金。二战后日本油紧张,他干脆传统产业升级——把小发电机绑到自行车上,造出了国内第一批“电动自行车”。1949年本田公司成立,首款摩托叫Dream D-Type,车头的鹰标现在依然看得到,算是品牌里的DNA遗传标记。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本田开始国际化,在比利时搭起了第一个海外生产线。此后一路狂奔,如今全球二十三个国家有本田工厂。特别是印度,已经有四个厂在热火朝天的生产。今年让历史记住的是,第5亿辆摩托车就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下线,还要再投新厂,三年后的产能将再增65万辆。这生产速度,让其他摩托品牌只能靠边站。
中国市场,本田和嘉陵的婚姻维持了四十年。以前两家有共同销售渠道,从明年开始就要分道扬镳了。五羊本田主卖PCX160这种大路货,新大洲本田主打电动和入门车型。印度市场更加凶猛,Activa踏板车连续十四年称霸销量榜,2027年本田在印度的年产能目标冲到七百万辆,远超对手。
财报数字很扎心:摩托车利润率高达18%,但集团净利润却降低了,因为卖汽车给拖了后腿——汽车业务利润只有可怜的1.7%。摩托车在养家,汽车部门却在败家。本田现在跟风电动化,推电动幼兽和混动摩托,但主力军还是喷着汽油的老式机车,像畅销多年的非洲双缸越野,还在世界各地热卖。
产量曲线也很有意思。1997年生产第一亿辆,到2019年才到第四亿,足足过了二十二年。第五亿只用五年,但增速已不如前。东南亚市场压力大,谁在竞争?本田只字未提。国内摩托车粉估计还记得嘉陵JH70——其实是本田CD50的合资版。老式本田在街头巷尾风驰电掣,如今年轻人对摩托不感冒,可超级幼兽还在圈粉,靠的就是经典情怀。
印度工厂扩产需要砸七个小目标,工人每月工资才两千块。印度政府又在鼓励电动车,补贴政策一头热,不知会不会冲击本田的油车江山。毕竟新厂一投入,用的还是熟练,但低薪劳动力,这是本田全球布局的秘密武器。
本田今天的江湖地位,靠两大策略。第一,见人下菜碟:东南亚卖省油省钱的,印度卖经济实用的,美国则挑肥拣瘦推豪华跨界车。第二,经典款一直重刷新皮——Super Cub系列六十年长销不衰,哪怕改来改去还在排队生产。摩托车撑起了大半净利润,但集团研发经费却滔滔不绝地流向汽车和电池技术。是不是有点摩托养家、汽车败家的滋味?
说到底,本田这五十多年的根基,是供应链与经销网络做底子。全球三十多万家铺子,才是本田无法被短时间打破的壁垒。印度扩产能否转为胜势,关键还是要看当地原材料价格和工人薪资涨不涨,这些本田的真正“密码”都藏在每个摩托的螺丝里。摩托三分天下,本田一家独大,这局面估计还能再维持很久。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