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汽车未来5-6年将在印度投资80亿美元

谁能想到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的主导权竟被一家日本车企牢牢把控了几十年?就在昨日,铃木汽车搞出一桩“大事件”——未来五到六年计划向印度投入80亿美元,这笔钱不会乱花,业内人士立刻就明白铃木这么做是想在印度市场“筑壁垒”,既要守住既有的阵地,又要获取新能源时代的准入证。

铃木汽车未来5-6年将在印度投资80亿美元-有驾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汽车企业投资建工厂吗?有啥稀奇的?

但如果你真这么想,就太小看铃木这步棋了,

要知道印度不是普通市场,它是铃木全球最大的“钱袋子”,从销量和收入来说,印度市场给铃木贡献的份额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而且铃木在印度已经不是“异乡客”了它通过控股玛鲁蒂铃木,直接把这家公司培育成印度汽车市场的领先企业,大街上每行驶三辆车,可能就有一辆是玛鲁蒂铃木的车型。

这类基础,不是随便哪个车企想动摇就能动摇的,

这次投了80亿美金,铃木把宝押在了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工厂,

你可别觉得这就只是个普通汽车厂,铃木把它定位成“全球最大汽车制造中心之一”,还打算把产能直接搞到100万辆,那100万辆是个啥情况?

铃木汽车未来5-6年将在印度投资80亿美元-有驾

差不多相当于很多二线车企全球一年的产量,

铃木为什么要在这儿下这么大的血本,

挺简单的,印度汽车市场还在快速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现在正是抢占市场的好时候,

谁能先把产能提上去,谁就能在后面的价格战、供应战里占优势,

更重要的是,这个工厂不光生产燃油车,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制造电动汽车;而且就在昨天,已经正式开始商业化生产了。

更为厉害的是,铃木根本就没琢磨着只盯着印度本土市场,它打算把那些在印度生产的电动车出口到100个国家,

这次就把眼界给放开阔:一方面借着印度的低成本优势来降低造车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出口把市场版图拓展到全世界,

铃木汽车未来5-6年将在印度投资80亿美元-有驾

先不管别的,单说这一百个出口国家的目标,就能看出铃木不是想在印度新能源市场随便试试,而是想把这儿变成它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中心。

光有车可不够,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分——电瓶才是真正重要的,

铃木估计是预见到这状况,它没自己一个人硬扛,而是拉上电装和东芝这俩老伙伴,一块儿在印度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用的锂离子电池。

电装可是全球顶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方,东芝在电池技术上有好些年的积累,这仨一块儿合作,就等于是把电池的研发、生产、供应全给揽下来咯。

这步棋有多关键,

现在很多汽车企业都被电池限制着,要不靠外部供货商供货,要不自己制造电池,成本太高,

铃木直接在印度当地构建电池生产体系,这么做不但降低了供应链方面的风险,还能够把控成本,就好比给自家新能源汽车安了个“专属充电宝”,别人要是想要跟它抢市场,得先过电池这道坎儿。

铃木汽车未来5-6年将在印度投资80亿美元-有驾

仔细想想,铃木这次投资,本质上就是一场赌印度新能源市场的事儿,

眼下印度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在各家你争我夺的阶段;特斯拉想要杀进去,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比亚迪虽说在电动车这一块儿是有优势,可在印度的根基比不上铃木那么牢固。

铃木现已投入80亿,一方面扩大产能生产电动车,一方面构建电池供应链,就是要在竞争对手真正站稳脚跟之前,定下印度新能源市场的“规则”——我有产能、有核心技术、有成熟的销售渠道,还有全球出口的渠道,若别人想进来,要么与我合作,要么就得花费比我多得多的成本。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印度市场有没有风险,

比如政策变来变去,或者本地车企突然崛起,

但铃木在印度这么多年,早就摸清这里的“游戏规则”了;而且玛鲁蒂铃木的品牌知名度不是短时间能被超过的。

更要紧的是,铃木这一回投资可不是一下子全砸进去,而是分个五到六年慢慢去落地,打个比方说,它有充足时间顺着市场变化去调整策略,不会一下子把所有鸡蛋都搁一个篮子里。

铃木汽车未来5-6年将在印度投资80亿美元-有驾

总之铃木投的80亿美元,表面是增产、推新车型、造电动车,实际是为往后十年甚至二十年做打算,

它可不只是要守住印度市场的份额,而是要把印度打造成它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时的策略核心,凭借印度的产能去支撑全球市场,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来稳固在行业里的地位。

要真是这赌局能赢,铃木不光能一直牢牢稳坐印度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还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角逐中从“跟随者”华丽转身成“规则制定者”;就算输了,仗着它在印度这么些年来的根基,也不会有啥大的损失。

不可否认,铃木这次做的决定,表面上看着挺激进,但实际上又准又狠,

它没傻乎乎地跟着别人去争抢欧美新能源市场,反而是用心打理自己最拿手的印度市场,把优势发挥得那叫相当不错,

面对新能源转型时迷茫的车企,或许有这样一个“抓住重点、掌握关键”的思路能起到提醒作用:不要在红海市场盲目竞争,不如在自身优势领域“筑高墙、多囤粮”,毕竟将一个市场做精、做透比在十个市场浅尝辄止要好得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