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聊到新能源,张口闭口就是特斯拉、蔚小理,发布会PPT做得比车灯还闪,恨不得当场就带你星际穿越。但真正的商业,往往藏在你根本看不上的犄角旮旯里。比如,村口王大爷那辆电动三轮车的充电线,可能就牵着一门被巨头们嫌弃,却又无比坚实的生意。
最近河南一家叫“聚合盈”的公司,在确山县搞了个运营中心开业,主角不是什么黑科技,而是要在乡镇铺充电桩。这事儿听着特土,土到掉渣,跟那些动不动就要“生态化反”的大厂故事比起来,简直就是诺基亚时代的产物。但魔鬼,恰恰就藏在这种土味里。
你回村里看过没?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都跟变戏法一样甩出来一个橙色的插线板,电线在空中拉得跟盘丝洞似的,给楼下的“老头乐”、电动两轮车、三轮农用车充电。这是充电吗?这是在渡劫。安全吗?问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麻烦吗?废话,不然呢?
这种“飞线充电”的魔幻现实主义场景,就是下沉市场最真实的痛点。大城市的充电桩市场,早就打成了一锅粥,是精装修的八角笼,里面全是肌肉猛男在互殴,今天你补贴,明天我降价,卷到最后大家一起含泪数钢镚。而广袤的农村市场,则是一片没通水电的毛坯房,谁第一个进去拉根电线,谁就是业主委员会主任。
聚合盈这家公司,干的就是这个“装修队”的活儿。他们看准的,不是那个开着几十万电动爹,追求百公里加速和智能座舱的城市中产,而是那些真正把电动车当成生产工具和代步工具的乡镇用户。这些用户的需求非常朴素:我不管你快充慢充,我只要有个地方,能安安稳稳地把电充满,别让我半路抛锚,别让我回家玩杂技就行。
你看,这商业逻辑一下就清晰了。它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生意,而是一个渠道和服务驱动的生意。这生意模式,就像在沙漠里开小卖部卖水,东西不高级,但你是刚需的爹。
我们用【半佛财经分析框架】来扒一下这个局,看看谁在其中得到了快乐。
第一方,企业,也就是聚合盈。他们图什么?难道真是为了给王大爷充电,做乡村振兴的活雷锋?商业世界里,情怀永远是利润的化妆品。他们图的是三样东西:
一是抢占空白市场。趁着巨头们还在为写字楼地下车库的桩位打得头破血流,他们先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桩子插遍乡镇的土地。这种打法,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坑占了再说。等巨头们反应过来,发现每个村口都印着你的Logo,再想进来,成本就高了。
二是低成本运营。在乡镇铺设充电桩,无论是场地租金、人力成本还是公关费用,都比城市低好几个数量级。尤其你看新闻里,连村委书记都出来站台,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事儿在当地是被当作“惠民工程”和“招商引资”来看待的。有了这层身份,很多事情办起来就跟开了绿灯一样,简直是把服务喂到嘴里。
三是未来的想象空间。桩只是一个入口,一个硬件终端。当你的网络铺得足够广,你就在乡镇市场有了一个个触点。今天可以充电,明天是不是可以嫁接个社区团购?后天是不是可以搞点农产品电商?甚至,这些充电数据本身,就是一个描绘乡镇经济活力的数据库。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数据才是最真实的。
第二方,用户,也就是村里的老乡们。他们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便利和安全。再也不用从三楼往下扔插线板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电线短路把车给点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活质量实打实的提升。而且企业为了推广,前期肯定会搞点优惠政策,几块钱就能解决大问题,何乐而不为?
第三方,监管和地方政府。他们简直开心得要放鞭炮。为啥?因为这完美契合了“乡村振兴”和“新基建”的宏大叙事。一方面,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另一方面,完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营商环境,还能带动一点点本地就业(比如充电桩运维)。这种企业主动来帮忙“刷KPI”的好事,谁会拒绝?所以村委书记的发言才会那么热情,因为大家的目标高度一致。
你看,这事儿妙就妙在,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局。在这个局里,企业拿到了地盘和未来的想象力,村干部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绩,老乡们得到了便利。大家围着一个火锅,各自涮着自己最想吃的那片肉,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当然,这生意也不是看起来那么一帆风顺。下沉市场的水,比你想象的要深。
首先,投资回报周期极长。一个村能有几辆车?一天能充几次电?靠那点服务费,想把建桩的成本收回来,可能得等到王大爷的孙子给他的电动轮椅充电了。这生意比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看谁耗得起。
其次,运营维护是个大难题。桩安好了,坏了谁来修?被熊孩子当玩具弄坏了怎么办?被隔壁村喝醉的二狗子开车撞了算谁的?在广袤的农村,网格化的运维体系是个巨大的成本黑洞,管好了是服务,管不好就是一堆烂铁。
最后,商业模式的延伸是关键。如果这家公司真的只想着靠充电赚钱,那基本可以确定,它最后会死得很难看。充电只是一个由头,一个用来圈用户的钩子。未来能不能在这些“桩”上长出新的业务,才是决定它能活多久、活多好的核心。这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所以,别小看任何一门“土”生意。当所有人都盯着风口的时候,那些在火山口旁边卖消防器材的,往往活得最滋润。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追逐光鲜亮丽,而是解决实实在在的、哪怕是带点泥土味儿的问题。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