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传统车企转型就像大象跳街舞,看着笨重,真跳起来才知道功底多重要,而吉利这两年的表现,完全是把街舞跳出了天花板级别,妥妥的狂飙模式。很多人只看到它销量涨、品牌多,却没琢磨透,这背后不是运气,是十几年磨一剑的硬实力,还有不跟风、不急躁的清醒。
2024 年吉利卖了 217 万辆,这个数单看不算惊天地,但细究就吓人了:新能源卖了 88 万辆,同比快翻倍了,而燃油车还能逆势涨 19%,这在行业里真不多见。要知道,现在很多车企都是新能源起来了,燃油车就塌了,要么就是燃油车守着基本盘,新能源没动静,吉利能做到两边都开花,这本身就说明它的转型不是 “一刀切”,而是有章法的。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担心吉利品牌太多会分散精力,极氪、领克、银河、中国星,光记名字都得费点劲… 但后来发现,它们各有各的路子,一点不冲突。极氪冲 30 万以上的高端市场,2024 年交付 22 万多辆,还拿了中国纯电豪华品牌销冠;领克主攻 20 万级的潮流市场,新能源占比都快 60% 了;银河盯着 10 到 20 万的主流家用市场,一年卖了快 50 万辆,直接成为新能源赛道的黑马;中国星则守住燃油车基本盘,星越 L 都能超越大众丰田,成了细分市场冠军。这种布局看着散,实则是全覆盖,不管你是想花几万买代步车,还是花几十万买豪华车,都能在吉利体系里找到选项。
我觉得吉利最牛的不是品牌多,而是能把这些品牌拧成一股绳的技术整合能力。很多人不知道,吉利现在有两大架构,CMA 和 SEA,简单说,CMA 是油电通用,SEA 是纯电专属,这俩架构就像两大地基,不管什么品牌、什么车型,都能往上盖。就拿银河 L7 来说,用的 CMA 架构,既可以做混动也能做纯电,零部件通用率高,研发成本降了,车价自然更亲民,10 多万就能买到 20 万级的配置。还有 SEA 浩瀚架构,极氪 001 用它,能实现超长续航和智能驾驶,未来还能支撑 Robotaxi 商业化,这种平台化思维,比单独研发一款爆款车管用多了。
而且吉利的技术投入不是喊口号,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过去十一年研发投入超 2500 亿,这个数看着大,但关键是花在了刀刃上。别人在赚燃油车红利的时候,它就开始搞三电系统、车载芯片;别人跟风搞智能驾驶的时候,它已经通过收购魅族,搞起了手机和车机的融合,Flyme Auto 现在成了很多用户选车的理由。我身边有朋友买了领克 08,最夸的不是动力,是车机和手机无缝衔接,导航、音乐、应用一键同步,这种体验是很多车企想学都学不来的,因为这背后是生态的打通,不是简单堆配置。
更难得的是,吉利懂用户,不是停留在调研层面,是真的会根据用户意见改产品。就拿银河星耀 8 来说,一开始计划全系标配高阶智驾,后来调研发现很多用户不需要,更在意价格,吉利立马调整方案,推出非智驾版,结果每月多卖 1000 多辆。还有星愿这款小车,7 万多的价格,居然配了宁德时代电池、银河 OS 车机,还有柔光化妆镜、后备厢下沉空间这些小细节,完全戳中了年轻人的需求。现在车企都喊 “用户导向”,但大多是搞搞活动、收集意见,吉利是真的把用户意见落到了产品上,这种灵活度,在传统车企里很少见。
很多人说吉利是 “摸着石头过河”,但我觉得它是 “搭桥过河”,还顺便给别人搭了桥。就拿转型来说,很多传统车企要么不敢转,要么转得太急,把燃油车业务丢了,结果新能源没起来,两头空。吉利不一样,它搞 “双轨制”,燃油车继续赚钱,支撑新能源研发,新能源起来了,再反哺燃油车升级,比如中国星系列现在也在搞智能化、电气化,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节奏,比新势力的 “孤注一掷” 稳妥,也比其他传统车企的 “犹豫不决” 高效。
还有吉利的组织变革,看着是内部调整,实则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过去传统车企是研发管研发、销售管销售,部门之间隔着墙,研发出来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销售卖不动又怪研发。吉利打破了这种壁垒,让研发、销售、采购跟着一个车型走,从立项到销售全程负责,比如销售听到用户反馈想要某个颜色,生产基地能快速调整,这种效率,让吉利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就像 2025 年银河要推出 5 款新车,覆盖轿车和 SUV,要是没有高效的组织协同,根本不可能实现。
吉利的狂飙还不止于国内,它的全球化布局也很有章法。不像有的车企出海就是简单出口,吉利是在当地建工厂、搞研发,欧洲有路特斯、宝腾,东南亚有极星,还在推进全球车的开发,银河 E5、星愿都要在海外上市。这种本地化运营,比单纯卖车更长久,也能让中国汽车技术真正走出去。现在很多人说中国汽车要取代日韩,我觉得吉利这种模式,才是真正的取代之道,不是靠低价,是靠技术、品质和本地化服务。
当然,吉利也不是没挑战,极氪前几年一直亏损,2024 年还亏了近 58 亿,现金储备 90 亿,高端市场的盈利压力还在;星纪魅族的手机业务现在影响力有限,手机和车机的融合还需要时间检验;海外市场的品牌认可度,也不如 BBA 这些传统豪华品牌。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比起很多车企的 “生存危机”,根本不算事。
我一直觉得,造车是个慢生意,急不来。吉利从 2010 年收购沃尔沃,到现在 15 年,才换来 CMA、SEA 架构,换来品牌整合的成功,换来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双增长。这期间,有多少车企来了又走,跟风搞新能源,赚了快钱就跑路,最后昙花一现。吉利的成功,恰恰说明长期主义的价值,不是说不赚钱,而是不为了短期利润放弃长期布局。
现在汽车行业内卷严重,价格战、配置战打得不可开交,但吉利始终没参与恶性竞争,而是坚持打技术战、品质战。就像李书福说的,反对内卷,坚守核心价值观,这种定力,在浮躁的市场里太难得了。我觉得吉利的狂飙,给中国汽车行业树立了一个榜样:传统车企转型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要有战略耐心、技术积累和用户思维。
未来三年,吉利目标 2027 年销量超 500 万台,成为电动化、智能化的引领者。这个目标看着宏大,但以现在的势头,未必不能实现。极氪要冲百万级高端市场,银河要冲击百万销量,海外市场还要持续拓展,加上智能驾驶、AI 大模型的持续投入,吉利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说实话,作为消费者,我乐见吉利这样的中国车企狂飙。以前买合资车,花大价钱买低配,现在买吉利,花小钱能买到高配置、好体验;以前说起中国汽车,都是 “模仿”“低端”,现在吉利能在高端市场跟 BBA 竞争,能把技术输出到海外,这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
吉利的狂飙,不是偶然,是十几年积累的必然。它让我们看到,中国车企不仅能造好车,还能走出自己的转型之路,既能守住传统制造业的根基,又能拥抱新能源、智能化的未来。这种 “大象转身” 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所有企业学习。未来,我期待吉利能带来更多惊喜,也期待更多中国车企能像吉利一样,在全球市场上狂飙突进,让中国汽车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