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往往比想象中要危险。——尤其透过挡风玻璃,化成一道道折射,在黑色仪表盘上晃晃悠悠,像极了法医实验室里的冷光灯。你坐进一辆迈腾甄选款,手握方向盘,似乎有种掌控一切的错觉。但如果足够细心,就会发现这套“掌控”,其实像一个精妙的剧本,主角未必永远是你。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拥堵的高架,手机导航还没来得及切歌,前车突然急刹。你一脚踏住刹车,却同时听见耳边设备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方向盘颤动了一下,安全带自动收紧,侧窗开始缓缓关合。在千分之一秒的电流“思考”中,每一道安全命令都像来自无形的幕后导演。下一刻,也许什么都没发生——只剩下你心跳未定,开始怀疑人类的反射弧是否还存在意义。
迈腾甄选款的主打卖点之一,正是为车内人员提供那种全方位的保护。官方会说,这很安全;销售会说,这很智能;但以我这个靠“事故”吃饭的行当来看,这更像是一次次与灾难的擦肩而过——只要技术没出错。Travel Assist全旅程驾驶辅助,把0到160km/h的行驶区间变成了一部连续剧,不管你在高速上向远方疾驰,还是在城市里跟着公交龟速爬行,只需轻轻一点,车辆就能自动调整自己的行进策略。甚至ACC 3.0自适应巡航,都能让你短暂忘掉长途驾驶的无聊和单调,把你的神经分几段藏在各种传感器里。
真要打个比方,这些系统像是考场上的那套标答题卡,帮你把除正解以外的每一个危险选项都划去。Lane Assist车道保持,是专治“开小差”的良药,65-160km/h之间你要是不老老实实待在车道中央,系统分分钟提醒并介入;Front Assist预碰撞系统(AEB/CEB),则像悄无声息的保镖,侦测你面前任何一个可能让你“露脸”进急诊室的危险因子。每当它启动干预,你总会在心里暗暗琢磨一句:“幸好,不全指望自己。”
这些技术的“关怀”,有时显得有点过分——比如Pre-crash预碰撞功能,会在明知碰撞已不可避免时,顺手替你关闭车窗和天窗,拽紧身上的安全带。人们喜欢叫它全方位保护,但实际上,这只是系统根据既定算法,把你这个“易损部件”当成待保养的瓷杯妥善收好。就像现场调查时,我有时见到那些安稳锁在安全带里的假人——他们挨了撞击,玻璃碎了一地,却依然端坐如初,唯一出错的是外部变量有时候永远算不全。
理性来看,这一波汽车辅助功能的升级,并不见得让世界更简单,只是把驾驶过程打包成了数据流、信号和算法。车安全了,人的思考就会变简单吗?未必。方向盘离手监测(HOD),它天天关心你的两只手有没有偷懒。数字胎压监测,把你对轮胎的那点侥幸心理彻底关进监控屏幕。有时候我也得承认,这比我半夜查现场效率高多了——毕竟轮胎慢撒气不像写小说,没那么多转折依赖。
当然,所有安全系统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技术再先进,事故还是有概率,被追尾、被侧撞、被天降横祸,技术到头来只是在这场概率游戏里多加了几层保险。法医习惯在尸检报告上写“机械性损伤”,但机器世界的机械性,有时比人还冷静——它不会自作主张,也不会感情用事;但一旦哪根数据线出错,人命运的天平会瞬间倾斜。
这些功能,拯救过无数个分神、走神、疲劳、瞌睡的驾驶员。它们把本来平凡的旅途和陷阱之间填满一道防火墙。有时候我开车,也想故意松松手试试“HOD”,看看机器是不是每次都能正确发现我走神(说真的,这个行为可以理解为同行间的职业自杀式娱乐,就像法医玩血迹模拟)。可这种心理是极度危险的——路面情况千变万化,没有任何一套系统能覆盖所有意外。
车企用技术写下承诺,让你在方向盘后面以为可以不再全神贯注。但人性从来不像系统那样逻辑清晰。数据流和算法能救你一时,却管不住你放纵自己。每一次系统“救你性命”,其实都在养成习惯性的依赖。假如终有一天,你真的完全把生死权交给了机械臂和芯片组,还能叫“驾驶乐趣”吗?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比起作死般的“驾驶乐趣”,或许更需要的是安全、便捷、舒适。迈腾甄选款把驾驶员的人性弱点编进了程序里;但程序终究只是工具,出错了还得靠人来善后。像我们这些靠事故吃饭的,总是很乐意见到安全技术进步,可内心也经常会有点复杂:当真正的责任逐渐被算法替代,驾驶这件原本充满人性温度的事,会不会有一天变成冷冰冰的数据游戏?
所以,“全方位的安全保护”真的能无死角地保护每一个你我他吗?你愿意把自己的一道命门,交给这些看不见的算法和传感器——还是始终留一点“主动权”在手?这其实和解剖一具看似完美无损的遗体一样,真问题,往往藏在你以为最不需要担心的那个细节里。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