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21万,一月交付2万辆,比亚迪又一新车型热销!
十一月刚开始,国内车圈就炸开了锅,各家把10月份销量数据亮出来,新势力这波有点猛,像是领跑、小鹏、蔚来、岚图这些名字,全都拿出了很能打的成绩单。
老牌阵营里头,那个被称为“一哥”的比亚迪还是稳得住场子,一个月直接甩出超40万辆的数据,这种体量在中国市场说句王者真没啥悬念。不过要说最吸引人的,还得看它里面那些细节数字。
先不提别的,比亚迪今年到现在已经卖掉了差不多370万辆车,年初定下的小目标眼看着完成七成。这速度,说一句牛气腾腾不过分吧。
再往下翻,今年冒出来的新品牌“方程豹”,光一个十月份就干到了31052辆。同比增长那叫一个吓人——415.3%,环比也窜上去快30%。其中那个风头正劲的钛7表现最抢眼:首个完整销售月成交了20024台,有85%买的是顶配版,人均掏的钱超过21万,这可不是入门级玩票价格。
不少人估计还在琢磨,为啥钛7一上市就这么火?其实原因放这儿摆着呢。外观设计够特别,“方盒子”造型本身自带流量,再加上起步17万多点这个定价,很明显就是奔着年轻用户和实用派去的。不少原本觉得高攀不起的人,都开始动心思琢磨要不要试试手气,这心理变化谁懂谁知道。
配置方面倒是真舍得堆料。搭载的是比亚迪DM-I混动技术,零百加速4.5秒,在新能源SUV里边算相当快。纯电续航190公里,对城市通勤来说一天只充一次电足够用了;即便亏电油耗也才6.4升,看起来对钱包比较友好。一些以前只有几十万合资大车才舍得给上的东西,现在全成标配,比如方向盘加热、电尾门带吸附、全景天窗还能打开,前后排座椅不仅通风还能加热按摩,让很多人一下找到了豪华感小确幸。
智能化功能也是重头戏之一,高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代客泊车”等等,不止是噱头而已,用起来还挺顺手。在以往,那些需要花更多钱才能体验到的新科技,如今已经跟随主流车型一起下沉到二十万元区间,不少老司机直呼物有所值。
之所以敢这样卷配置,其实背后靠的是研发投入撑腰。过去14年里有13年,比亚迪每年的研发支出都超过净利润,总金额累计突破2200亿元。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5663亿,其中438亿砸进研发,同比涨幅31%。技术储备厚道,所以产品更新换代也更频繁一些。“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目前装机总数170万辆,每天路面学经验,把整个自动驾驶水平拉高了一截,也难怪会让不少消费者觉得放心大胆尝鲜了。
有人问为什么近几年爆款不断出现,从汉、唐系列,到现在轮到方程豹钛7接棒,其实套路一直没变:用持续创新把成本摊薄,然后狠狠地给用户多一点惊喜,多一点越级体验。从某种意义讲,也是国产汽车行业逐渐成熟、自信的一种体现,就连国际投行都盯紧这种成长速度,希望押注未来红利期能吃上一口蛋糕。
当然,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这样的底气。有些厂商依然停留在拼低价或者搞促销优惠阶段,很难真正做到既提升质感又保住性价比。而这一波像钛7这样的中高端新能源SUV能够突围成功,更说明消费群体需求升级之后,对于性能与舒适并重的新产品接受度越来越高。这种现象未必适用于每一家企业,但对于愿意砸钱做研发、有耐心慢慢熬口碑的玩家来说,无疑提供了一条活路甚至是一条高速公路式的发展路径。
有人吐槽过国产自主品牌太容易陷入同质化泥潭,不过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只要肯继续卷配置和服务,即使竞争激烈,也照样可以杀出自己的空间。而且,以前20-25万这个档位基本都是合资燃油的大本营,现在慢慢被新势力、新品类挤占份额,是肉眼可见的大趋势。如果说早两三年还有人犹豫“到底该选传统还是新能源”,如今选择变简单很多——追求动力和智能体验的人,下单时自然倾向这些后来居上的新品类;追求省心可靠的人,则可能继续守着旧习惯,但人数正在缩减,这是事实摆在那里没人否认过吧?
有趣的是,每次聊起类似话题,总绕不开“核心技术掌握”和“供应链稳定”两个词,而恰好比亚迪自己掌控电池、电驱等关键部件生产线,又能保证产能爬坡迅速、不拖节奏。所以哪怕遇上临时政策调整或芯片短缺影响,他们整体交付能力反而显得更稳健一点,这也是其他竞品羡慕但暂时抄不了作业的地方之一。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大厂积累资源后的护城河,就是那么现实无情,你想学只能一步步走流程,没有捷径可走啊!
回顾下来,今年市面上叫好又叫座的新车层出不穷,可真像这样首发即爆款并且顶配卖得飞快的不算多见。本土自主力量崛起一路伴随着争议与期待,而诸如方程豹钛7这类案例,无论怎么看都是值得记一笔的小高潮。不知下一次刷新纪录,会不会就在转角处悄然而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