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来聊聊汽车界的一件大事——华为车BU的崛起之路。
这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宏大叙事。
曾几何时,华为车BU还只是一个在汽车江湖的“新人”,合作的车企寥寥无几,车型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仅在短短数年间,在余承东、靳玉志等人的带领下,华为凭借其在ICT领域的深厚积淀,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们的目标是清晰而坚定的: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甚至“一统江湖”。
回首2019年,华为车BU呱呱坠地,恰逢外部环境的剧变。
彼时,美国将其列入实体清单,这无疑为华为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正是这种压力,激发了华为的求生欲和创新力。
汽车解决方案,成为了华为寻求突破的重要方向。
最初,北汽和阿维塔是华为的“试验田”,但彼时,一切都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一款量产车型问世。
这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华为在此时,便已开始了精密的“算计”。
2021年,华为发布了华为ADS 1.0和鸿蒙座舱,这标志着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
这一年,极狐阿尔法S的测试车亮相,仿佛是战场上的“先锋官”,预示着一场大战的即将到来。
随后,与小康股份合作打造的AITO问界系列,以及与广汽埃安的合作项目,都为华为的汽车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年,问界M5、问界M7,以及极狐阿尔法S(纯电版)、阿维塔11相继上市并交付,华为的“朋友圈”逐渐壮大,其技术实力也得到了市场的初步检验。
特别是问界M7,以其宽敞的空间和智能化的座舱体验,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一款“国民级SUV”。
2023年,是华为车BU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任正非签署文件,明确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但同时,余承东被任命为车BU董事长,靳玉志担任CEO,这标志着华为将更加聚焦于技术赋能和生态构建。
鸿蒙智行汽车技术生态联盟的成立,更是将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凝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
问界新M7的上市,将智能驾驶体验推向了新的高度。
阿维塔12的发布,更是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前沿的科技配置,吸引了众多目光。
而智界S7的出现,则进一步丰富了华为在不同细分市场的布局。
问界M9的上市,更是将华为的智能汽车战略推向了高端市场,其“科技车皇”的称号,名副其实。
进入2024年,华为的步伐更加稳健。
ADS 3.0和鸿蒙座舱的发布,标志着其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
截至2025年8月11日,华为的合作伙伴已达21家,上市在售车型更是多达33款。
这其中,鸿蒙智行阵营已拥有11款车型,HI模式则贡献了22款车型。
从赛力斯的问界系列,到奇瑞的智界系列,再到北汽的享界系列,以及江淮的尊界系列,华为的生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更令人瞩目的是,华为的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开始渗透到传统豪华品牌中。
奥迪,作为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在其部分车型中搭载华为的ADS 4.0系统。
这无疑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一次重要认可。
正如《论语》中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便是奥迪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在积极学习和借鉴华为的先进技术。
纵观华为车BU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从最初的两家车企、零车型,到如今的21家车企、33款车型,华为用行动证明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巨大潜力。
其目标是清晰的:到2026年,在售车型将超过60款;到2028年,更是有望达到108款。
这“108将”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华为的成功,并非偶然。
它源于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合作伙伴的开放态度。
余承东、靳玉志等人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更是功不可没。
他们如同《三国演义》中的智者,在风云变幻的汽车市场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展望未来,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随着L3、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将继续引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这艘智能汽车的巨轮,正乘风破浪,驶向星辰大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