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钥匙,打不开五年后的门。
“砰——”一声巨响,一辆重达8吨的乘龙卡车被撞得四轮腾空,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头都掉了”!而肇事者竟是一台仅2.6吨的理想i8。这段7月29日发布会上的碰撞测试视频,让全网看傻了眼。
卡车厂商乘龙迅速反击:“被摆了一道”,直指测试不公;网友更是火力全开,P出i8撞航母、撞和谐号的恶搞图刷屏网络。
这戏剧性的一幕,恰似理想汽车当下的写照——曾经的造车新势力三强,如今正以失控般的速度撞向市场的冰山。
01 销量自由落体,护城河去哪了?
当同行高歌猛进时,理想却踩下了“倒车挡”。2025年7月,理想交付量仅30,731辆,同比暴跌40%,在新势力阵营中跌至第四,甚至被只有两款车的小米追平。
更为严峻的是下滑趋势:5月40,856辆、6月36,279辆、7月30,731辆——连续三个月环比下跌,彻底打破了过去“5-7月销量攀升”的行业规律。上半年累计20.39万辆的成绩,仅完成年度目标的32%,距离年中下调的64万辆目标也相差甚远。
昔日护城河,如今成了“公共池塘”。零跑C11以“半价理想”姿态杀入,15万起售却配置看齐L8;问界M5增程版凭鸿蒙座舱抢走家庭用户;乐道L90、深蓝S09高举性价比大旗围剿。2024年增程车市占率涨至15%,理想的份额却从62%暴跌至48%,增程护城河早已千疮百孔。
02 卡车对撞门,一场失败的表演
i8的发布会本应是理想的纯电救赎之战,却因一段“魔幻”碰撞测试沦为行业笑柄。当卡车如纸片般被撞飞的画面播出,物理定律仿佛在理想发布会上失效了。
舆论海啸瞬间爆发。乘龙卡车法务直接下场维权,指责品牌名誉受损;网友二创段子病毒式传播,“理想i8撞地球”的梗图席卷社交平台。更讽刺的是,理想法务部随后发文控诉用户形象遭抹黑,却被解读为“输了舆论还想捂嘴”。
这场闹剧背后,是理想对流量边界的误判。当“碰瓷营销”撞上真实物理法则,翻车成了必然结局。
03 五年前的钥匙,打不开五年后的门
i8上市仅一周就上演“光速打脸”。8月5日,理想突然宣布取消32.18万的Pro版,将Max版作为标准配置降价1万至33.98万元,并赠送万元铂金音响。李想美其名曰“听劝版”,实则被市场狠狠教育。
用户吐槽刀法精准:低配阉割冰箱彩电、电池采用二线厂商欣旺达、老车主置换补贴仅1万……30万级纯电SUV却不见诚意。而乐道L90以26.58万起售杀入,上市三天即冲上大型SUV销量前三,理想i8全国大定据传仅3000-5000单,惨淡开局。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品逻辑的失效。用冰箱彩电区分高低配的“L系列套路”在纯电市场失灵,用户期待的是电池容量、电机性能、智驾能力的差异化。当问界有华为智驾、蔚来有换电体系、小米有生态链时,理想的护城河竟只剩可被轻易复制的“沙发彩电”。
04 悬崖边的转身,All in AI能救命吗?
面对困局,李想选择押注AI赛道。2025年初,理想高调宣布转型“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将半数研发资源投向AI领域。i8发布会上,VLA司机大模型成为重头戏——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靠边停车”等操作,号称“买车送司机”。
技术野心的另一面是商业现实的骨感。2025年Q1理想营收仅同比微增1.1%,净利润同比暴跌20%至10.2亿元。股价更在i8发布后经历断崖式下跌,港股从119.9港元跌穿100港元,市值蒸发超500亿港元。
补能基建的投入虽显决心(超充站达2900座超特斯拉中国),但纯电战略仍步履维艰。MEGA用一年时间才勉强爬升至月销2000辆,i8又出师不利。当“家庭用车”的故事讲到尽头,AI新叙事还需时间沉淀。
结语:破冰船向何处?
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不信任票,销量曲线画出陡峭下滑线,用户用订单表达对高价低配的抗拒。理想的困局,本质是成功路径依赖于市场进化脱钩的必然碰撞。
从MEGA到i8,理想在纯电战场连摔两跤,昭示着“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魔法正在失效。而AI战略虽是星辰大海,但短期内难解销量焦虑。李想将AI终极形态喻为“硅基家人”的愿景固然宏大,当下最紧迫的,是找到穿越产品青黄不接期的破冰船。
五年前的钥匙,打不开五年后的门。当家庭场景的魔法失效,理想能否找到纯电市场的密码?时间,正在滴答作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