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携手广汽和宁德时代打造电动新生态,埃安UT super1号正式下线点燃智能出行新热潮
京东的第一台车来了。不是传统的汽车厂商自己做,而是跟广汽、宁德时代合作,产出来的京东定制款电动车。刚发布时,我就觉得挺新鲜的。毕竟,京东一向以电商起家,没想到现在也开始弄硬货——汽车。
那天在上海,现场气氛挺热烈。埃安UT super1号车正式下线,三围都符合咱们正常想象:长宽高分别是4270mm×1850mm×1575mm,轴距2750mm。这个尺寸在紧凑型SUV里,算合理,也挺家用的。续航方面,官方说能跑500公里,支持充电和换电两种方式。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省略不提,实际用起来会受环境影响。比如某位同行说,冬天实际续航可能只有400多。
最有趣的是,今天宁德时代宣布在长沙投用了第777座巧克力换电站。为啥叫巧克力?我估计是想让人觉得可甜可换。根据官方规划,今年宁德时代要在全国45个城市布局1000座换电站。到2026年,将覆盖近120个城市,总数超2500座,未来更远,目标是三万座。这意味着,换电基础设施的布局,远比我想象中快。
我在现场和一位销售小哥聊天,他说:现在很多人在买车前都问:充电方便吗?(这句话听得我一乐,充电焦虑还在,但——)你知道的,充电站多了,焦虑会少一些。对比一下,同价位的燃油车,百公里油耗大概8块钱左右,你看,电动车的电价低不少,但换电站布局不够密,才是瓶颈。
我又想到,为什么这次京东会玩汽车?没细想过,搞电商的京东,有丰富的用户数据和销售渠道,实际上是给这些车贴标签,收集买车群体的喜好。这样,未来可以给车企提供更精准的市场洞察,也许还能做出更符合年轻人的智能车。我猜,京东不直接造车,可能也是担心风险——汽车研发、供应链、售后,哪个环节都不简单。
说到供应链,我一向觉得,造车其实就像开饭馆。原料、厨师、配料,一环扣一环。宁德时代提供的好电池,就像厨师的拿手菜,关键还在配料的稳定供应。广汽负责厨师、工厂生产,我在现场还碰到修理工,他说:车厢里有个液晶大屏,安装难,不然就是出货后返修。这就体现研发环节的复杂:
一个车从设计到流水线,最多动不了2个月,但调试、试产、改良至少还要一年。工艺上的细节,比如焊接点,微调一丁点都能影响整体耐用性。至于换电站,想想那500公里续航,其实大部分用户日常大概50-80公里/天,剩下的就是周末长途或应急。要想电池耐用,电芯的稳定性当然重要,但车跟车身的连接,充电接口都得千锤百炼。
说到实际体验,某用户说:我换过去的车,续航450,跑了三年,保值率还在80%左右。我听着觉得,其实换电车未来会更稳定。因为换电站开覆盖,车辆不需要自己充电,只需几分钟就能回血。如果把换电站当作快餐服务,按我猜测(这点没深究,确实没太多数据),平均每个站每天能服务百辆车左右?这相当于一站的高峰时段效率。
换电真的比充电方便吗?有人说:充电坑多,充电慢。我看不一定,譬如我身边有朋友开特斯拉,他们家门口就有个超级充电站,大概20分钟能充70%,对惯快进快出的人来说,这就够用。但换电呢?设备成本高,布局难度大。从我自己观察,现阶段换电站密度估算,一个城市可能需要至少50个站才能满足日常需求——(这数字是估算,别全靠猜哈)。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当天现场的站点布置图。说实话,那些换电箱像个迷你机场候机楼,排列整齐,也挺醒目。咱们熟悉的例子就是肯德基快餐,蔬菜快送,肉快换。汽车也许就是走快餐路线,一站式解决续航和补给。
回头想:这个合作路径,京东没有直接造车,把自己放大到数据+渠道,让广汽和宁德时代去搞研发制造。是不是也给其他行业提供了启示?只要你掌握核心资源——比如数据、渠道、基础设施,合作就能成事。
问题来了:未来换电站和快充哪个会占主导?我觉得还得看技术突破和成本变化。例如,如果电池能在5分钟内充满,换电或许会变鸡肋。但如果换电站还能提供高速换电体验,其实也是对续航焦虑的一种解决方案。
还是得问一句:你觉得,买电动车,除了续航、价格,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不是用得顺手,靠谱这块,才是真硬核?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