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的新闻在网上可以说是传得沸沸扬扬,最抓人眼球的一条就是“比亚迪销量目标大砍90万辆”,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
很多人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个曾经创造了销量神话,一度被誉为“新能源王者”的比亚迪,难道真的遇到大麻烦,要踩急刹车了吗?
其实,要把这事儿看明白,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个吓人的数字,得把前因后果都捋清楚,看看比亚迪这艘大船,到底是遇上了风暴,还是在主动调整航向。
首先,咱们得把“砍掉90万辆”这个说法给说清楚。
年初的时候,整个市场对比亚迪的期待非常高,各种预测满天飞,有的说要卖450万辆,有的甚至喊出了500万辆。
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下,比亚迪内部可能也定下了一个非常激进的、用来激励团队冲刺的“梦想目标”,比如说550万辆。
这就好比一个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学霸,新学期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门门功课都拿满分。
但是,今年的汽车市场竞争有多激烈,大家有目共睹,简直就是刺刀见红的肉搏战。
面对这种情况,比亚迪把那个“满分梦想”调整为一个更加现实、也更稳妥的目标,大概在460万辆左右。
所以,从550万调整到460万,数字上看是少了90万,但这不是“崩盘”,更准确的说法是“战略回调”。
毕竟,就算只完成460万辆,这在全球汽车行业里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依然是其他车企难以企及的高度。
那么,既然不是崩盘,为什么比亚迪要主动调低预期呢?
这就说明,它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前那套顺风顺水的打法,现在开始遇到阻力了。
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国内市场的激烈围攻和自身战略的推进不顺。
在国内市场,过去比亚迪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凭借着DM-i混动技术这把“倚天剑”,在十几万到二十万的家用车市场里大杀四方,打得很多合资燃油车节节败退。
但现在,江湖上的对手们都学聪明了,他们不仅研究透了比亚迪的招式,还开始用同样的招式来对付比亚迪,甚至做得更绝。
最典型的就是吉利汽车,它推出的银河系列,可以说是招招都冲着比亚迪的主力车型去的。
打个比方,比亚迪的秦PLUS和宋Pro卖得好吧?
吉利就推出一款车,外观设计比你更年轻时尚一点,性能参数比你好那么一点点,最关键的是,价格还可能比你便宜几千块。
这种“贴身紧逼”的策略,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吸引力非常大,买车的时候自然会多比较一下,这就直接抢走了比亚迪最核心的客户。
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插电混动这个比亚迪曾经的“自留地”,市场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背后就有竞争对手集体发力的影子。
除了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被围攻,比亚迪在向上和向下的两个方向也都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
往高端市场看,像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还有理想汽车,它们不光是卖车,更是在卖一种“科技生活”的体验。
它们把车打造成一个“会移动的智能客厅”,有大屏幕、好音响、聪明的语音助手,这些东西特别能吸引那些预算充足、追求新鲜感的消费者。
比亚迪虽然也在努力推高端品牌,但在“智能化”这个标签上,暂时还没有像华为那样形成强大的号召力。
再往下看,一些新兴品牌也来势汹汹。
比如长安启源,直接用上了“全域800V高压平台”技术,说白了就是充电速度特别快,能大大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
这些新技术、新卖点,都在不断蚕食比亚迪原有的市场优势。
可以说,比亚迪现在面临的局面是,以前是它一个人追着一群人打,现在是一群人开始调转枪头围着它打了。
市场的外部压力巨大,比亚迪内部想靠新战略突围,效果也并不理想。
比亚迪今年推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全民智驾”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把以前只有在三四十万豪车上才有的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下放到七八万的平民车型上。
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棒,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花小钱体验高科技。
但现实却有些尴尬。
一方面,对于购买这个价位车型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一个能让他们少花五千块钱的折扣,远比一个在拥堵的市区里可能一年也用不上几次的自动跟车功能要有吸引力得多。
另一方面,比亚迪在推新车和清库存的节奏上也出现了矛盾。
销售前线在大力宣传搭载了“天神之眼”智能系统的新款车型,但同时为了清理老款车的库存,又给出了非常大的现金优惠。
消费者一算账,发现老款车便宜那么多,日常开也足够了,自然就更倾向于买老款。
等老款库存清理得差不多了,这波“全民智驾”的宣传热度也过去了,错失了最好的推广时机。
当然,说了这么多困难和挑战,并不是说比亚迪就不行了。
恰恰相反,当一家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做到顶峰,开始遇到增长瓶颈的时候,它必然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
而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是今年中国汽车产业最大的亮点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卖出的新能源车数量同比暴增超过130%,仅仅半年的销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
在巴西、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等很多国家,挂着比亚迪汉字车标的电动车,已经成为了当地最畅销的新能源品牌。
这是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画面,是中国制造真正靠实力赢得世界尊重的证明。
不过,出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近欧盟宣布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比亚迪也被列入其中,面临17.4%的额外税率。
这无疑是给正在高歌猛进的比亚迪设置了一道障碍。
但这件事情反过来看,也说明我们的产品确实已经强大到让欧洲的传统汽车强国感到紧张和害怕了。
这个关税,就像一块试金石,它会考验比亚迪在没有了极致价格优势之后,单凭技术、质量和品牌,还能不能打动挑剔的欧洲消费者。
如果能闯过这一关,那比亚迪才算真正成长为一家世界级的跨国车企。
总的来看,今天的比亚迪,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
它告别了过去那种依靠规模和成本优势野蛮生长的阶段,开始进入一个需要靠技术创新、品牌价值和全球化运营来赢得竞争的“深水区”。
这过程肯定会伴随着阵痛和挑战,销量增速放缓、利润受到挤压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
但这对于一家已经年销数百万辆的巨头来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能在中国这个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杀出来的“卷王”,也同样有能力和智慧,去迎接世界舞台上更复杂的风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