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中国车企那场面,简直太震撼了!比亚迪、小鹏、零跑等一大波中国车企,带着自家最新款的车,在车展上闪亮登场,直接把整个车展的气氛拉满。展厅里围满了人,大家都对中国车企的新车充满好奇,闪光灯闪个不停。这可让欧洲本土车企坐不住了,心里直犯嘀咕:这中国车企来势汹汹,我们以后还咋混?
中国车企,在车展上 “大杀四方”
这次慕尼黑车展,中国参展企业数量暴增,超过了百家。整车企业有阿维塔、长安、东风风行、广汽等好多品牌,零部件企业像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这些也都来了。现场网友 “汽车探索者” 兴奋地分享:“逛车展时,每个中国车企展台都热闹非凡。比亚迪展台前,大家对新车的惊叹声就没停过;小鹏展台围满了年轻人,都在体验智能驾驶。”
零跑在车展上全球首发了 Lafa5,这款车基于 LEAP 3.5 架构打造,定位年轻化纯电轿跑。从外观来看,它采用封闭式前脸设计,搭配细长的前大灯组,车顶还配备了激光雷达(预计高配车型搭载),结合高性能计算平台,能为城市级导航辅助驾驶提供硬件支撑。车侧线条流畅,用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车尾是贯穿式灯组及分段式光源设计,和前脸相呼应,大尺寸车顶扰流板预计能带来较低风阻系数。同时,零跑还欧洲首发了海外版 B10。B10 尺寸为 4515×1885×1655mm,属于紧凑级主流尺寸,动力与 LAFA 5 共享 180/218 马力电机,CLTC 续航 510 - 600km,能满足欧洲跨城出行需求。
小鹏汽车这次也是 “火力全开”,携五款车型亮相,其中全新小鹏 P7 在慕尼黑完成欧洲首秀。全新小鹏 P7 基于全域 800V 平台架构打造,有着极具未来感的科幻色彩。前脸采用 XMART FACE 设计语言,光翼贯穿前大灯长达 1.4m,还支持动态灯语,能实现多场景互动。车身尺寸方面,车辆长宽高分别为 5017/1970/1427mm,轴距为 3008mm,溜背式设计搭配主动式升降电动车尾扰流板,在极速 230km/h 时能提供 900N 的下压力。在智能驾驶方面,国内版车型全系标配 3 颗图灵 AI 芯片,总算力超 2250TOPS,虽然欧洲版配置尚未完全公布,但预计会保留核心智能硬件。动力上,它将会提供 270 千瓦(367 马力)后置单电机,并搭配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组可选;双电机四驱版综合最大功率 437 千瓦(593 马力),并搭配三元锂电池组,CLTC 工况续航里程为 702 公里、820 公里、750 公里(四驱)。
比亚迪同样带来多款新车展示,包括 Seal 6 DM-i 轿车和 Seal 6 DM-i Touring 旅行车 。两款车型延续比亚迪 “海洋网” 设计语言,前脸是 “海豚吻” 式造型、仿生学大灯,没有传统格栅,仅靠前保险杠 “百叶窗” 为动力系统散热,旅行版车型专属的溜背尾门 + 车顶行李架,很符合欧洲家庭对 “装载能力” 的需求。尺寸上,轿车版 4830×1875×1495mm,旅行版 4850×1890×1505mm,轴距均为 2790mm。车内采用 “海洋元素” 设计,波浪纹中控面板、氛围灯模拟 “海浪光影”,所有功能均通过中控屏操作。它们搭载 1.5L 自然吸气发动机(98 马力) + 197 马力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提供 10.1kWh 和 19kWh 两种电池版本,纯电续航 50 - 105km(WLTC 标准),综合续航超 1000km。
再看看销量数据,乘联分会统计,今年 1 - 7 月,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207 万辆,同比增加 28%,中国车企在这期间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9.2% 大幅提升到 15%,7 月当月更是达到 16.3%。比亚迪 7 月在欧洲市场单月销量和市场份额首次超过特斯拉,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说明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越来越受欢迎。
欧洲车企,在车展上奋力反击
面对中国车企的来势汹汹,欧洲车企也在慕尼黑车展上努力展现自身实力。德国车企 “三驾马车”—— 大众集团、宝马、梅赛德斯 - 奔驰,纷纷拿出了压箱底的产品与技术。
宝马集团发布了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 —— 宝马 iX3,这款车基于宝马全新的智能化平台打造,配备全景 iDrive、驾控超级大脑、大圆柱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创新技术。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发布会上多次提及中国,他表示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技术竞赛的关键决胜场,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促使宝马与更多中国科技公司展开合作。明年投产的中国版 iX3 将深度融合阿里巴巴、DeepSeek 以及 Momenta 等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一位德国当地汽车博主 “爱车的汉斯” 评价:“宝马 iX3 的发布看得出他们在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大圆柱电池和高压平台是亮点,但面对中国车企丰富的产品线,压力依旧不小。”
梅赛德斯 - 奔驰全新纯电 GLC 迎来全球首发。相较于在售燃油版本,全新纯电 GLC 在外观及内饰设计、车身尺寸等方面均有显著革新,它搭载 AI 赋能的第 4 代 MBUX 智能人机交互系统,采用 800V 电气架构,WLTP 工况下最高续航可达 713 公里。奔驰 CEO 康林松坦言中国在 “脱碳” 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认为欧洲应借鉴中国政策思路,不仅支持纯电动车,还鼓励混合动力等多元技术路径。现场一位欧洲汽车行业分析师 “安娜看车” 分析道:“奔驰纯电 GLC 在豪华感营造上依旧出色,不过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丰富度上,对比中国新势力品牌的一些车型,优势并不明显。”
大众集团旗下各品牌同样推出多款新车。奥迪品牌推出全新概念车 Concept C,定位于纯电动敞篷双座跑车,融合赛车基因与现代电动美学,以 “彻底的极简主义” 为核心,官方宣称量产版将于 2027 年发布,且与概念车差别极小。保时捷品牌迎来新款 911 Turbo S 全球首发,新车外观升级,并搭载混动系统,最大功率可达 700 马力,0 - 96 公里 / 小时加速仅需 2.4 秒。大众品牌的经典小车 Polo 的电动化继任者 ——ID.Polo 也亮相了,新车基于大众全新 MEB Entry 平台打造,计划于 2026 年 5 月首发,同年秋季上市,高性能版本 ID.Polo GTI 则将在 2026 年底推出。
除了德系车企,其他欧洲车企也有所动作。Stellantis 集团旗下的欧宝带来 GSE Vision Gran Turismo 概念车,以及更具实用性的欧宝 Mokka GSE 插混车。现代汽车推出 IONIQ 3 概念车,量产版预计 2026 年第三季度上市。然而,即便欧洲车企积极展示新产品,仍有不少欧洲业内人士担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赛道上,他们与中国车企的差距在逐步拉大。
欧洲车企,感受到 “压力山大”
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欧洲车企可愁坏了。Stellantis 集团欧洲区总裁安帕拉托在车展上急得大喊:“要是欧盟不在年底前修订二氧化碳减排法规,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都得崩溃!” 宝马 CEO 奥利弗・齐普策也直接批评欧盟 2035 年全面淘汰燃油车的计划是 “重大错误”,梅赛德斯 - 奔驰首席执行官康林松也警告欧洲汽车市场可能面临 “系统性崩溃风险”。
为啥他们这么焦虑呢?欧洲汽车市场中 60% 的销量集中在售价 4 万欧元(约合 33.4 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车型,可现在电动汽车价格贵,充电基础设施又不足,消费者不太愿意买。而且,欧洲汽车平均车龄都 12 年了,现有 2.56 亿辆存量汽车每年都在 “变老”,消费者想换车,可法规让电动车价格下不来,这可咋整。再加上中国车企掌握了全球 70% 的锂电池产能和 90% 的永磁电机生产能力,欧洲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明显落后,这差距越来越大,他们能不着急嘛。
对此,国内网友 “汽车圈老周” 分析:“欧洲车企慌是正常的,他们在燃油车时代的优势没了,新能源领域又跟不上中国车企的节奏,尤其是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差距拉得越来越大。” 也有网友 “理性看车” 持不同观点:“欧洲车企底蕴还在,只是转型慢了点,要是他们加大投入,后续说不定能追上来,这场竞争还长着呢。”
未来之路,充满挑战与机遇
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上的出色表现,已经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也得看到,欧洲市场可不好进,关税、当地政策这些都是难题。不过,中国车企也没怕,好多都开启了本地化生产模式,在欧洲建厂,和当地供应商合作,慢慢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欧洲车企也不会就这么坐以待毙,他们肯定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未来,中国车企和欧洲车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这场汽车行业的 “大战”,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大家觉得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能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要是想知道更多汽车行业的最新消息,别忘了关注我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