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能开老解放、老东风卡车的司机,可不是一般人。这些长头卡车的照片,不知勾起了多少50后、60后、70后的回忆!这些车以前见过,如今再看,既亲切又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现在的卡车已经没有了老车的韵味,那种感觉也回不来了。这些经典只能留在回忆里,里面承载着许多卡车人青春与记忆。
那时候,各种经历都体验过了。司机师傅可不能硬撑,车底下就是睡觉的地方。雨天在路上修车要钻到车底,寒冬腊月也得钻进去,这里面的乐趣真是说不完。那时候车子容易出问题,出门前得把修理工具和零件都带上,比如汽管、气管和汽油泵等,如果途中不出问题反而觉得不正常。上车时还是个干净的司机,下车后却变成了满脸黑灰的样子。
解放第一代车型:CA10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CA10型载货车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国产汽车制造业的诞生。如今,认识这款车的人差不多都50岁左右了!
当年解放车的价格大约是一万二千多元一辆,但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单位得有一定的级别和规模,还得有不少批件才能购买。那时的货车是一车多用,白天拉货,晚上还要拉人通勤上班,被称为以货代客,非常忙碌。夏天午饭后上车,得用水桶往驾驶室地板上浇水,这是土办法降温。说实话,刚坐在垫子上时,屁股真的特别烫。
过去的汽车,比如解放牌、东风牌、130型和212型,都装有手摇柄,也叫摇把子。当电瓶没电,汽车无法启动时,人们会用摇把子来启动。这种车的六缸发动机点火顺序是1-5-3-6-2-4,配备了直流发电机、231型化油器、气动雨刷、双级减速后桥和六挡无同步变速器。车的自重达到4.5吨(包括备胎和随车工具)。那时候的老解放没有同步器,也没有液压助力转向,换挡时需要对速度和油门进行精确控制。虽然它很耐用,但小毛病不少,驾驶它不仅需要技术,还得会修理。这辆车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让人难以忘怀。我怀念的CA10B,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
第二代解放车:CA141
CA141的前面是“解放”两个字的全拼音。冬天早晨需要烧水浇在发动机上,还配有一个一米长的大摇柄……那时候人们直接称货车为东风,东风就是货车的代名词。它在当时非常普遍,而且体型较大,后来逐渐出现了比它更大的车型。
解放141比东风140强不少,它有双片离合器,不用总调离合器,大弹簧如果没劲了,就调一下压盘,不然离合片容易烧坏。东风140的离合片容易烧,主要是因为离合器没调好,而且发动机的气门也得经常调,不然怠速会不稳定。解放141烧离合片的情况很少,主要是因为驾驶员开车时习惯半离合。另外,东风140的后桥是单级减速的,满载走泥路容易陷车,时间长了后桥容易坏。而且如果汽油质量不好、标号低,天热时容易出现爆燃敲缸的问题,火花塞间隙不能太大,分电器在天热时要适当晚调一些,而解放141有爆燃传感器,能有效避免爆燃敲缸的问题。
东风140型卡车
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1978年EQ140支援对越自卫反击战,运送前线物资,被战士们称为“功臣车”和“英雄车”。东风EQ140也因此创造了一个“英雄”的传奇。
东风两轮驱动的是eq140型号,四轮驱动的是eq240型号。eq代表了东风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老款解放车有ca10、10a、10b这些型号,后来出现了115型号,解放的四驱车型是ca30,新款则是ca141。早期生产的发动机是顶置气门六缸类型,变速箱和后桥与老款解放车相同。
东风EQ140汽车,在车况良好、路面平坦且不过载的情况下,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在短距离下坡时,为了节省燃油,有时会空挡滑行,依靠8个气压来控制车速,当气压降到3个时再挂挡。东风车配备了同步器,而解放车在出厂时通常没有,后来才加装。如果没有同步器,挂挡时变速箱齿轮会发出很大的响声。
上海生产的“交通”牌卡车
载重车辆请遵照交通标志SH141行驶。
1958年5月,上海试制成功了4吨级的“交通”牌SH140型载重汽车。这种货车用的是汽油发动机,有个小毛病,就是容易淹熄火。它是六缸的,有时候在路上会淹熄火,司机们就用个小技巧:把高压线从火花塞上拔下来,保持五毫米的距离,然后用火柴点燃。虽然有点麻烦,但也能勉强用。遇到在饭店吃饭停车的时候,他们就会把火花塞卸下来,放在火里烧一烧,让发动机恢复工作。这些都是无奈之举。后来,他们在分电器上加装了一个电容,这样车子在五百公里内也能正常行驶。那时候,中国的发动机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交通牌SH143型柴油卡车
4T货运汽车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和周边地区非常流行的一款载货汽车。由于当时解放牌和东风牌的载货汽车数量有限,上海人便自行设计制造了这款适合上海道路条件的货车。当时,上海的工厂和企业几乎都用这种车来运输物资。由于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款车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数量有限,供应也很紧张。对于当时的道路条件来说,这款车非常实用,装卸货物也很方便。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的工业水平下,能够制造出这款车已经是一项不小的成就。可以说,这款车在当时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使用效果很好,是一款非常普及的货运汽车。
5、北京BJ130是一款经典的越野车。
1966年,这款轻型载货汽车定型后就开始批量生产,成了很多家庭的最爱,被誉为“国民轻卡”。到了80年代,有了个代号叫“BJ-130”。它的百公里油耗是15升汽油,能拉8吨货物。开到100公里每小时是没问题的。不过,这款车的问题挺多的。水箱容易开锅,缸垫也容易损坏。离合器漏油,切不开。马达打齿,发动机不动。白金爱烧,需要换全套。化油器的油针老得调。风扇皮带经常断。油门拉线也不结实,冬天还要用开水浇。时不时还会在路上出问题。
听说这车开起来很别扭,双排座怀档,方向盘歪歪扭扭,挂档得找感觉,经常挂不上档。刹车得站起来踩,开快了就像跳跳虎一样。档杆向下前推是倒档,后拉是一档,感觉很经典。开一趟能累个半死。印象中这车是怀档,手刹是拉出来那种,像拐棍一样。满是回忆。
6、NJ130的飞跃
大约在1958年,我国推出了第一款轻型货车。这款车型与苏联的嘎斯51非常相似,因此南京生产的跃进NJ130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京嘎斯”。早期的国产汽车,无论是设计还是很多零部件的称呼,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比如,老司机们都知道,以前把点火开关称为“司尾”,车桥轴头叫“哈巴头子”,这些都是从俄语音译过来的。
老司机们大多都用过嘎斯,当年教练车也多是这种。这车方向盘重,平路刹车没问题,但要是满载跑山路,简直刹不住!得使出全身力气踩刹车,吓得一身冷汗!因为是油刹,没有真空增压助力,只能减速,不能急停!而且换挡还得用两脚离合!操作起来可难了!
黄河JN150这款车型
1960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了黄河牌JN150型汽车,也就是老黄河,它搭载了济发6120柴油机!这款汽车可以载重8吨,填补了国内没有重型卡车的空白。老黄河的6135柴油发动机有三个缸盖,而江淮的6120柴油发动机有两个缸盖。点火顺序是1、5、3、6、2、4。
这辆车用起来真够费劲的,停车制动就像拉紧的绳子,紧急情况下根本来不及用。在山路上开车还得站着打方向盘,下山时只能用档位来控制速度,不然内胎肯定会爆,换轮胎的时候还得使出吃奶的劲。不过它的动力还算强劲,超过其他大货车很容易,一路上黑烟滚滚,很是拉风。这车动力足、速度快,声音大得像飞机起飞一样。
东风BM021型号的车
东风三蹦子,是北京产的一款摩托车三轮车,它的设计很简单,有一个标准的圆灯。在四五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火车站和汽车站前只有国营东风三轮站,这是最早的出租车公司。
这些是改进版的东风摩托车,由北京摩托车厂制造的原型车。它们的转向灯像水滴一样,横放在前面。此外,这种车的消音器经过改进,声音变小了,灯变成了梯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