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汽车圈的两道坎:文化不对付和老品牌防守
前阵子上海那场全球汽车产业论坛,听说来了不少国外大咖。布鲁诺·佩雷斯·阿尔曼西,这位阿根廷小伙,聊起他们本地的车市,比我邻居老王讲二手桑塔纳还带劲。他说拉美这边,造车最猛的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不过你真要细抠,各有各的活法。
墨西哥年产五六百万辆,大部分直接奔美国去了,本地人开得少。巴西呢,两三百万辆自给自足,他们人口多、市场大。至于阿根廷,一年能搞出六七十万辆,差不多一半自己消化,一半卖给隔壁巴西。还有种冷门事儿:中型皮卡在这边特别吃香,不光农场主喜欢,就连油田工人也离不开。有回群里有人问为什么不都买SUV?师傅一句话怼回去:“路烂成那样,你开个轿车试试?”
丰田在那儿混得风生水起,说是销量第一没人反驳;福特、大众、Stellantis这些牌子紧跟着排队。Cronos和标致208据说本地街头随处可见,不过修理厂老板私下吐槽过:“配件贵啊,还没啥副厂货。”日产原来想折腾点啥,但后来工厂关了门。
中国品牌现在还没在阿根廷落户生产线,只能算“远房亲戚”。倒是奇瑞早几年就跑到巴西扎了营,比亚迪和长城也快进去了。不过比亚迪那些电动车,在群友口中就是“新鲜玩意”,数量少得可怜。据一个做充电桩的小伙讲,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服务区里半年才遇到俩纯电用户,其中一个还是租来的用。“装桩的钱都快追不上油钱了。”他说。
其实当地人更爱混动或者干脆燃油车——主要是充电太麻烦,插混也只能偶尔图个新鲜。而且政策上虽然有免税进口名额,但一年才2.5万辆,那点量放全国真就是九牛一毛。我认识个搞新能源推广的,他常抱怨:“宣传费花完了,还没几个人愿意尝试。”
聊到中国品牌未来咋办,有意思的是布鲁诺提到了信任问题。本地不少人担心中国企业来了会抢饭碗,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晾外头。这种顾虑不是空穴来风,我朋友表姐就在一家零部件厂干过,说每次外企谈判时气氛都挺紧张。一方面希望技术升级,一方面又怕被架空——尤其涉及劳资关系,当地工会话语权很重。有师傅打趣,“别看我们平时磨洋工,上面要动真格,我们照样拧成一股绳。”
顺便八卦一下,那些年丰田跟当地工会合作还算顺溜,经常签协议调休啥的。但最近比亚迪刚想建厂,就闹出了加班太狠的问题。当时微信群里炸锅,有维修技师直言:“咱们受不了国内996那套!”其实拉美普遍节奏慢,更注重生活平衡。我记得一次陪客户去参观装配线,中午十二点不到,人家已经准备收拾桌椅喝马黛茶,小憩片刻再回来接着干。这种工作氛围,要让国内派过去的人适应,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弄明白。
另一个隐形障碍,是那些扎根几十年的欧美日系老牌企业。他们不仅牢牢把控供应链,还总想着怎么堵住新玩家进场口子。有时候甚至流传一些误解,比如“中国零部件都是贴牌”之类的话,其实实际情况复杂多了。本土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有几个懂行的大佬建议:中国公司如果想长期立足,不如帮衬本地供货商一起成长,这样既省心又讨好民众情感。不然全靠自己带队伍,很容易被贴上“外来者”标签,到哪儿都有人指指点点。
还有段时间我关注了一下泰国市场发展,同类型皮卡生产能力甩南非、阿根廷几条街。一位业内前辈告诉我,日本人在泰国投研发中心,就是看中了那里政策激励多、本土配套强,而且离日本近运作方便。“你别小瞧这些细节,”他说,“同款车型核心研发只认一个地方,不可能全球撒网。”所以像丰田这种巨头,在泰国集中力量办大事,让其他国家只能当分支机构玩票性质。
最后补一句,据坊间传闻,中国品牌最近喜欢赞助足球比赛做广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家庭记住你的名字。不信你问问身边哪个球迷不知道最新哪个广告里的SUV?这招管用是真的管用,不过后续效果如何,还要等时间验证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