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搞了半天,最后拿出来镇场子的不是传闻里更神乎其神的型号,反倒是快四十岁的东风-5C?这操作,你要说没点门道在里面,我是不信的。
现在一说起大国重器,大家脑子里都是那种在公路上跑,打了就走的家伙,比如东风-41。那玩意儿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确实是威慑力的代表。可官方偏偏在这个时候,把东风-5C这个烧液体燃料的“老前辈”拉出来,反复讲它的“全球覆盖”能力,这就很有意思了。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液体燃料就等于发射前得加注,慢吞吞的,有点跟不上时代。
但这印象,多少有点老黄历了。真要翻翻历史,苏联那款吓人的R-36M,外号“撒旦”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解决了液体燃料长期储存的问题,随时都能用。再看看对面,美国的“民兵-3”不也还在地下值班吗,那可是1970年的老东西了,人家用了五十多年也没嫌弃。所以说,武器这东西,不能光看新旧。
东风-5C这尊183吨的大家伙,深埋在厚厚的混凝土工事下面,它追求的根本就不是打了就跑的灵活性。它的剧本是另一套玩法。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对手在动念头的时候,必须算一道几乎无解的数学题:就算你把所有机动目标都算计到了,这些固定在地下的“大家伙”怎么办?它们就是那种硬接你一拳,然后站起来还能还你一记重锤的角色。
这种搭配其实很精明。东风-41像个游侠,负责牵制和突袭。而东风-5C就像是坐镇中军大营的重装步兵,不动则已,一动就是雷霆万钧。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这些枯燥数据背后,是它能把多达10枚分弹头送到地球另一边的恐怖能力。有外媒分析说它能“覆盖60万平方公里”,这话可能有点翻译偏差,但更准确的理解是,它有能力在这片广阔区域内,同时挑出10个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不是洗地,是点名。
更值得琢磨的是,官方措辞的改变。几年前谈到它的前辈东风-5B,用的词还是“坚强盾牌”,听着就很防御,很内敛。现在到了东风-5C,直接变成了“全球覆盖”,这四个字透着一股完全不同的气场。这已经不是单纯告诉你“我有盾”,而是明明白白地让你知道,“我的剑够长”。
说白了,这也是一笔经济账。维护和升级现有的发射井,成本远比重新挖一大堆新的要低得多。既然这套系统在战略上依旧不可或缺,能用极高的性价比,构成一个让对手无法忽视的二次反击力量,那何乐而不为呢?它和那些新型号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功能互补,形成了高低搭配、动静结合的完整体系。
所以,有时候最让人心里发毛的,可能不是那个行踪不定的快枪手,而是那个一言不发,静静坐在自家院子里,眼神沉稳,手里还攥着一张王牌的老家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