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

一辆理想MEGA在上海起火,理想汽车立马宣布召回11411辆车,这事儿要是不在中国,估计也得上头条。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车企敢这么快地把问题摆在台面上?

是自信,还是压力太大?

其实在中国,大家向来不太习惯企业这么“自曝家丑”。

但理想这一波操作,真是有点反常规。

咱先抛个问题:为什么理想汽车这次反应这么快?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难道他们真的只是为了车主安全吗?

还是背后有点什么故事?

你看,过去但凡有点啥车出事,车企第一反应往往是推脱,调查、检测、专家论证,最后一打听,得,“未发现普遍性问题”“个案”,一切正常,消费者还是那根韭菜。

但理想这次,直接承认有隐患,主动召回,是不是挺让人诧异?

要不是亲眼看到,谁敢相信有企业会这样“自黑”?

再想想,车起火这事其实很常见。

电动车、电池、冷却系统、线路、哪个不出点小插曲?

可问题是,很多企业都是等媒体大肆报道,舆论翻腾个十天半个月,才不得不处理。

为啥?

一来怕丢脸,二来怕赔钱。

全民皆知的套路。

可理想这次没跟你绕弯子,李想直接在微博上说,哪怕风险只有万分之一,也不能等调查结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你说这话是真情流露,还是市场公关?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毕竟安全这事,谁都不想拿自己命去赌。

11411辆车,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光给每辆车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这成本合起来得多少钱?

再算上人工、运输、售后服务,简直就是往外砸钱。

可理想为什么还这么做?

是怕影响品牌,怕以后卖不出去?

还是李想真的把用户的命看得比钱重要?

要说现在的新能源车,确实就怕这事——一旦出事,就是全网热搜。

理想如果拖拖拉拉,恐怕以后别说卖车,连品牌都快掉队了。

你想想,谁还敢买天天上热搜的“火车”回家?

又有人问,理想这么透明真的好吗?

换了别的企业,能藏就藏,能忍就忍,反正出了事还可以怪用户不规范操作、外部环境影响啥的。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但理想不一样,这次主动把冷却液防腐性能的问题全抖出来,连召回编号S2025M0174V都写明白了。

这种透明到底是自信,还是不得已?

坦白讲,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聪明”:现在的消费者早不是十年前那批了,你越想瞒,别人越容易扒出毛病,最后闹得更难收场。

不如一开始就把话挑明,大家都心里有底。

理想的做法其实和家庭生活挺像的。

你家水管漏水,明明还没滴到楼下,有人选择先修,有人拖着等楼下投诉。

理想属于那种“先修”的,虽然麻烦,但省得以后出更大的事。

这年头,谁还愿意天天担心自家车会不会突然冒火星子?

要么有安全感,要么谁愿意买你的账?

再说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够,导致冷却回路的铝板被腐蚀,进而漏液,严重的话动力电池热失控——说白了就是可能起火。

其实这种技术风险,哪个新能源车企敢说自己完全没短板?

只不过理想先摊牌,等于给大家都上了一堂课:出了问题不怕,怕的是不承认问题。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你觉得用户到底想要啥?

车子便宜、配置高、开着舒服,固然重要,可最根本的还是安全。

理想这次把冷却液、电池、控制器全换掉,还给部件延长保修期,这种操作放在以前绝对是大新闻。

很多品牌的召回,都是象征性地检查一下,能不换就不换,能拖就拖。

理想这次等于是把该花的钱一口气全花了,图啥?

说白了,就是换取信任。

这年头,信任比啥都值钱。

再说说李想微博那句话:“事故可能是万分之一,但生命只有一次,是百分之百。”你觉得这话矫情吗?

可能有人觉得,老板还不是怕吃官司,怕赔钱。

但你别忘了,现在的消费者谁还吃这一套敷衍?

真要是因为召回处理及时,避免了一场人命关天的事故,就是企业最大的底气。

不过也有反对声音。

刚买了车就被召回,心里能不膈应吗?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新车还没开热乎,就得进厂拆开来换部件,换谁谁都不高兴。

可你想过没有,假如你没被召回,哪天真碰上冷却液漏个电池着了火,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其实这事就像体检查出点小毛病,是早点治,还是等大病发作了再抢救?

答案其实很简单。

很多网友讨论说,理想这次算是给中国汽车行业立了个新标杆。

以前的做法是能瞒就瞒,再坏的消息都要等到“专家组调查”,最后推给个别个案。

现在理想主动召回,公开透明,把细节讲得明明白白。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进步?

企业到底该怎么对待消费者?

是把他们当韭菜,还是当家人?

理想这次用行动给了答案。

但问题又来了,这种做法到底可不可持续?

毕竟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胆量也有财力这么干。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你要是每次都主动召回,成本压根儿扛不住。

可不主动,出了事就是灾难性的品牌危机。

那中间的平衡点到底在哪?

我觉得,其实企业最重要的是管理风险,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不是事后再花大钱补救。

理想这次是亡羊补牢,总比东窗事发要强。

有意思的是,理想除了换部件,还宣称有云端预警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状态,提前通知用户。

这东西听起来挺高大上,像给车安了个家庭医生。

可问题是,这玩意真的能防住所有风险吗?

技术再牛,总有意外,关键还是要看企业态度和执行力。

哪怕系统再智能,人心要是“糊弄”,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

再想想现在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得一塌糊涂。

特斯拉、比亚迪、小鹏、问界,一个个都在拼命抢市场。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你要是还玩老一套“捂盖子”的把戏,迟早会被淘汰。

说不定理想这次的做法,能逼着其他车企也得学着点,出了问题别再藏着掖着。

到最后,谁敢把问题摊在阳光下,谁的品牌就更容易被信任。

可是,大家真的就完全信任了吗?

你想想,理想年年宣传自己多安全,这次还是暴露出冷却液的问题。

以后还有没有别的风险?

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

消费者要的其实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企业每次都把用户的生命放第一位。

你今天主动召回,哪怕以后出点别的问题,用户心里也会更愿意相信你是认真的。

有人说理想汽车这次做法“损失很大”,可你要想,一万多辆车的召回成本,和品牌信誉比起来,哪个更重要?

有时候钱可以再挣,信任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

中国人讲究“吃一堑长一智”,理想这次如果真能用这次事件倒逼自己把质量做得更好,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再扯远一点,这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

理想汽车致歉,召回11411辆,李想作回应-有驾

以前企业出事,用户比较顺从,媒体也不太敢深挖。

但现在不一样了,微博、抖音、各大论坛,任何一个小事故都能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全网。

企业要是还敢糊弄,结局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理想这次等于是抢先一步,把最坏的消息自己说了出来,舆论反倒平静了不少。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新常态”?

最后,咱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企业到底怎么样才算负责任?

是出了事后补救,还是从一开始就拿用户当自己人?

理想这次虽然有瑕疵,但主动、透明、坦率,确实让人看到了点新意思。

别以为召回就是坏事,关键看你怎么召回。

能像理想这样,不等舆论发酵,不推卸责任,直接把问题揽下来,说明你真把用户放在心上。

这样的车企,短期也许销量会受点影响,但长期看,品牌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说到底,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车变成一根“火柴棍”。

但只要企业肯把问题摊开讲,肯承担责任,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反倒是那些遇事就想糊弄、推卸的,才是真的没前途。

理想这次,虽然起因不光彩,但反应倒值得同行好好学学。

如今车太多,品牌太多,留得下来的,肯定是那些能把“安全”二字刻在骨子里的公司。

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你:如果你是车主,你会觉得被主动召回麻烦,还是会更信任这个品牌?

答案其实已经写在这次理想汽车的应对当中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