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馈电后5.8L和5.1L:宋PLUS DM-i车主3年多跑18000元油费,120km_h时银河L7的发动机转速低了600rpm

高速馈电后5.8L和5.1L:宋PLUS DM-i车主3年多跑18000元油费,120km/h时银河L7的发动机转速低了600rpm

去年国庆,我开着朋友的宋PLUS DM-i从北京往山东跑,电量显示还有12%。上了京沪高速,定速120,油门踩下去的时候,能听见发动机在舱里嗡嗡响,转速表指针直接蹦到2800转。副驾的朋友说了句:“你那台银河L7,这会儿转速多少?”我想了想,大概2200吧。600转的差距,听起来不算什么,但跑完这一趟400公里,油耗摆在那儿——他的车显示6.1升,我那台多档DHT的车,同样路况5.2升。

这0.9升的差距,按现在油价算,一年跑两万公里高速,三年就是小两万块钱。

混动市场这两年热闹得很。比亚迪DM-i靠着单档减速器和大电池打天下,长城吉利奇瑞则押注多档DHT。展厅里销售讲参数,WLTC油耗都是5点几,纯电续航都标着一百来公里,账面上看不出什么名堂。但车到了手里,尤其是电池电量见底之后,两种技术路线的脾气就出来了。

DM-i那套玩法,核心是让电机当主力。发动机更多时候在后台发电,攒够了电再喂给电机驱动车轮。这个逻辑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特别合适,红绿灯起步,电机响应快,安静得像台电车。但上了高速,这套“发电-储电-驱动”的流程就显得有点绕。能量每转换一次,就得损耗个七八个点,跑起来发动机一直在干活,转速下不来,噪音也跟着上去。

多档DHT的思路不太一样。它在车速上到六七十之后,就可以让发动机直接挂上挡位带动车轮,少了中间那道转换的弯子。120km/h巡航的时候,发动机转速能压在2200转左右,既省油也安静。这不是我瞎编,你去高速服务区停车场转一圈,找台银河L7或者枭龙MAX,坐进去跑一段,再换台DM-i的车对比,耳朵能听出来差别。

去年中汽中心做过一次实测,DM-i在80km/h以上高速工况馈电油耗大概5.5升,3挡DHT的车型能做到4.8升。这个数字在网上引起过不少争论,有人说测试条件不一样,有人说驾驶习惯影响更大。但我问了几个跑滴滴的司机朋友,他们的反馈差不多——城市里DM-i更省,上了高速多档DHT占便宜。

高速馈电后5.8L和5.1L:宋PLUS DM-i车主3年多跑18000元油费,120km_h时银河L7的发动机转速低了600rpm-有驾

城市工况又是另一回事。堵车的时候,DM-i几乎不用发动机,纯靠电机挪,油耗能压到4个多甚至更低。多档DHT虽然有挡位,但低速频繁起停,发动机还是得时不时介入,油耗反而上去了。所以这账得分开算,你要是天天在市区代步,偶尔周末出去转转,DM-i可能更合适。常年跑业务,一个月高速里程过千,多档DHT的优势就慢慢体现出来。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高速再加速能力。

大部分人买车不会专门测0-100加速,但你在高速上跑过就知道,80到120这段加速够不够用,直接影响超车的底气。DM-i在馈电状态下,这段加速要8秒多,不算慢但也谈不上快。多档DHT因为发动机能直接输出扭矩,大概6秒出头就能完成。差的这两秒,平时或许感觉不明显,但你试试满载爬坡超大货车,或者雨天超车想快点并回车道,那种从容感就不太一样。

平顺性这块,早些年多档DHT的车确实被吐槽过。换挡顿挫、低速闯动,论坛里投诉帖不少。但这两年新出的车型,调教上来了。银河L7用了双电机配合3挡DHT,换挡的时候用电机转速同步,基本感觉不到挡位切换。我开过一段时间,除非盯着转速表看,不然真发现不了它在换挡。

DM-i因为结构简单,没有传统变速箱那套复杂机械,平顺性一直是强项。从静止到巡航,整个过程线性得像丝绸。但高速上发动机频繁启停发电,即便隔音做得再好,还是能听到发动机在工作。多档DHT跑高速时发动机转速低,噪音相对小一些,但换挡瞬间偶尔会传进来点机械声,这个就看各家厂商的功底了。

充电这事儿也得说一下。DM-i支持快充,半小时能从30%充到80%,没有家充桩的话,找个公共桩午休时就能搞定。很多多档DHT的车只能慢充,充满要六七个小时,这对租房住没车位的人不太友好。虽然新出的车型开始配快充,但现在市面上的车,这个差别还挺实际的。

我那个朋友后来问我,要是重新选,会选哪个?我想了想,告诉他得看自己怎么用车。一年高速里程要是过万,多档DHT三年省下的油费差不多够一次大保养。但要是天天市区通勤,充电方便,DM-i的使用体验可能更舒服。

高速馈电后5.8L和5.1L:宋PLUS DM-i车主3年多跑18000元油费,120km_h时银河L7的发动机转速低了600rpm-有驾

保值率也是个现实问题。三年车龄的DM-i能卖到原价的六七成,多档DHT因为品牌力稍弱,大概就六成出头。打算开个三五年就换车的人,这个差距不算小。但要是准备开到报废,后期使用成本的差异,慢慢也能把前面的价差抹平。

现在绿牌政策很多地方都变了,插混不再送牌,购置税也减半收。政策红利退潮之后,选车就得回到产品本身。你是市区代步为主,还是经常长途?家里能不能装充电桩?一年高速里程多少?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技术路线的选择其实就明朗了。

技术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场景对了才是好技术。DM-i是验证过的成熟方案,平顺省心,城市工况占优势。多档DHT在高速场景更从容,动力储备足,但对厂商的调教水平要求更高。

就像我那个朋友,后来还是买了DM-i。他算了算,一年也就跑个五六千公里高速,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转悠,充电桩家里车位上就有。半年后我问他开着怎么样,他说挺好,就是偶尔跑长途时,想起我说的那600转差距,会多瞄一眼转速表。

买车这事儿,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自己的用车场景才是最好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