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几年前买车还是个“壮士断臂”般的挑战,票子花出去还不算完,后续的时间、人力成本更让人头大:反复跑4S店、车管所、银行和交强险服务点,半天一个流程,三天也办不完。如今,这个场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万物互联的数字化红利也终于落在了买车人头上。数据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4300余辆新车实现了全程线上选号上牌,办事效率提升了约60%。车主真的能像买衣服一样“零跑腿”解决车的事儿吗?一场轰轰烈烈的行业变革,还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高潮】
围绕“买车后到底简单了还是复杂了”的问题,消费者和汽车产业表面上看同频共振,实际上分歧重重。有人说,这些年体验确实提高了不少,线上选号、线上缴税、线上交保险,省时省力还方便。但另一边也有人跳出来发声:数据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同一个业务换个平台就“满盘从头来”,流程冗杂。以“交管12123”APP为例,尽管它的功能表一口气列了半页纸,还接入AI技术,但部分城市的购车人发现,并不是所有车型都支持线上申报,甚至新车上牌的预查验流程也还在依赖人工审核。到底问题是卡在技术的不够硬,还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卡壳?耐心往下看,问题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
【发展过程】
这几年从政策到科技,汽车消费的确刮起了一阵“数字化”的狂风。2022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接连发布了多项意见和规划,将“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到战略高度。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买车人办手续不再来回跑断腿,也让企业少些重复资料提交,进一步盘活汽车消费市场。以北京市李梓的例子来说,她记得几年前买车,恨不得请三天假才能搞定各种手续,但从试点扩展到全国的“交管12123”APP上线后,她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选号、购险、完税、缴费。便利提升实实在在,但她还是吐槽,某些环节尤其是重复上传的证明文件,依旧有些让人崩溃。
其实,这并非个例。用户之所以还有怨言,主要是因为跨部门的数据协作迟迟未完全打通。例如,在车辆出厂后,企业的数据上传到政府平台时,仍有部分过程需要人工干预;而在银行、保险公司这些涉及购险和抵押环节的机构间,信息共享的滞后让客户反复“提交身份证和车辆信息”的现象并不少见。而数字化的初衷,就是为了打破这层“信息孤岛”。
【第一低潮】
虽然各地试点试图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但当大家以为事情从此顺风顺水的时候,却发现难题远未彻底解决。在表面平静之下,从车企到地方政府,再到消费者,全链条问题都显现出来了。首先,车企面临技术和成本双重压力。有车企尝试用AI对车辆出厂进行自动查验,却因为拍摄设备条件受限,识别率一度很难突破90%,还要依赖人工校正。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硬改生产线,可对接到新系统的速度却比预想中慢得多。
与此同时,地方的数字化推进步伐也不一致。以重庆为例,这里被列为新车上牌“一件事”改革的排头兵,但说到底,这只是一个试点城市,想要全国推广还需要更多“说服工作”。不少小城市尚缺乏技术能力和资源,以至于配套服务一直没有真正落地。这种地方差异也让购车人普遍抱怨,政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法明确预期。
而最让消费者头疼的,还是对透明度的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二手车市场,车辆的出险记录、维修数据等关键信息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查询渠道。有消费者抱怨,买辆车就像买“盲盒”,明明自己掏出了钱包却要含泪“赌一把”。
【第二高潮】
就在各方担心进展遇到瓶颈时,一些领军企业和城市推动了惊天反转的突破。2023年夏天,某主流国产自主品牌大胆地将车厂生产线直接接口接入政府监管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车辆出厂检测的“无感校验”。说白了,就是车子刚下流水线,就相当于完成了以往需要车主亲身跑腿三次以上才能搞定的查验——这效率,看起来有点儿像先烧一把钱,赌行业未来能成。
与此同时,另一批汽车集团,比如广汽、比亚迪,也开始试验将不同环节的数据打通,直接跳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保险公司和银行,实现“多头跑”变“一站式”。而杭州、保定等地的试点城市则在技术加持下,把选号、缴税和上牌的环节整合进“交管12123”APP中。一套政策下,各方各显其能,短时间内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冲突也随之而来:谁能带头确立标准?谁为可能的“试错成本”买单?一边加速,一边碰壁,行业向前迈步却也不时踉跄。
【第二低潮】
事情看似越来越接近解法,但矛盾却也同步升级。技术升级之后,反而带来了更多利益博弈的“隐形地雷”。一些地方的中小经销商因线上流程的普及,开始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直接出现消极对待的现象,而新车上牌系统的全国推广速度也因此不断放缓。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车领域,消费者和企业对信息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更是充满质疑。涉及车辆充电、远程监控的数据是否会被滥用、如何保护隐私,成了悬在心头的一把剑。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数字化削平了不少看得见的难题,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挑战正在慢慢浮现。一些热门车企尝试直接借用新能源车的“碳积分”制度玩转更复杂的数据共享,目的虽是好的,但利益交织的复杂度也加倍增加,分歧和争论伴随着改革的步伐紧紧跟随。
【写在最后】
买辆车变得越来越方便,但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切都好了呢?可别太乐观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行业巨头和试点城市在测试水温的阶段,实际上还有更多消费者甚至都没听过“线上选号”这种选项,更不用提什么数据共享和智能化了。而车企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看似在朝着优化流程的方向努力,可“信息孤岛”的问题却从表象到深层仍没有完全解决。
不少人也会问,这么大张旗鼓地推广数字化,真的利好消费者了吗?还是说车企和政府各自拿了好处,却依旧让老百姓承受试错的代价?毕竟,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本身也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分蛋糕时消费者的声音会有多少分量,还得拭目以待。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花了这么多年打通数据壁垒、优化购车体验,真的能让买车像点个外卖那样方便吗?或者换个角度说,新车上牌的流程看似智能化了,但隐私数据的安全性能不能完全信任?你认为花点时间换效率,划算吗?欢迎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真实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