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ERA,德系老炮想翻身,得靠“增程”这口气?

过去提起大众,十有八九人的第一反应是“油车做得稳”,什么“扛造、省心、保值”几乎成了代名词。但新能源时代来了,突然发现这套看家本领好像不太灵了。

理想、问界一路高歌,连仰望、岚图这样的新晋品牌都敢冲着30万以上卷,而反观大众,ID.家族虽然也出了不少电车,但说实话,市场热度跟预期还是有点落差。

大众ID.ERA,德系老炮想翻身,得靠“增程”这口气?-有驾

这回,大众终于拿出了点新意思——ID.ERA,一款主打增程的大型SUV,官方定调是“重新定义大众新能源旗舰”。一句话,合资老炮想翻身,这次赌的,是增程牌。

市场大环境:为什么大家都抢着做“大六座+增程”?

过去10年,中国市场上的“大SUV”不是没人做,而是没什么人买——空间虽大,但贵又耗油,还不好开。但电动化时代带来两个变化:

1. 大车电驱后更安静、动力更顺滑;

2. 增程技术解决了大车“续航焦虑”的痛点。

于是,理想L9、问界M9这些五米二的大块头,销量节节攀升,不但卖得起价,还能做到月销过万。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

这说明,大型SUV并非没市场,而是没人做出“对的解法”。现在,这个赛道热了,合资品牌想重回舞台中央,就必须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ID.ERA到底是个啥?从概念到量产,有看头吗?

大众ID.ERA,德系老炮想翻身,得靠“增程”这口气?-有驾

目前ID.ERA还是概念车,但从上海车展的实车看,大众这回是有备而来,不再像ID.4那样“平淡保守”。

外观设计上,它抛弃了传统德系中庸的脸谱,前脸是垂直封闭式+贯穿灯带,LOGO能发光,辨识度拉满;尾部用了贯穿式尾灯+立体扰流板,还用了隐藏式门把手、悬浮车顶等细节处理——这不是套娃,而是一次设计语言的彻底转型。

尺寸方面,ID.ERA车长超过5.2米,轴距超3米,妥妥的C级SUV定位,和理想L9、问界M9、领克Z10等竞品对标。

更重要的是,它用的不是纯电,而是增程动力。

动力系统:增程系统+350km纯电,是想干翻理想吗?

大众预计会给ID.ERA搭载自家EA211 1.5T增程器,技术亮点包括可变截面涡轮+米勒循环,这是目前主流增程方案里效率较高的组合。

电池部分的关键点在于——纯电续航可达350km,这是个什么水平?目前理想L9是280km,问界M9大概290km。换句话说,大众这次是直接把增程车的“电驱优先”做到极致。

有人可能会担心:大众搞增程靠谱吗?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大众就在做PHEV技术(比如高尔夫GTE),对电驱和发动机能效控制有不少积累。这次做增程,并不算“半路出家”。

大众ID.ERA,德系老炮想翻身,得靠“增程”这口气?-有驾

底盘配置:这才是合资品牌的杀手锏

这台ID.ERA采用的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挂,再配合双腔空气悬架与CDC可变阻尼减震系统,底盘规格直接拉满。

很多人以为电动车时代底盘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电动车由于电池重心低,操控极限高,对悬挂调校反而要求更高。国产车在电驱控制上卷得飞起,但在底盘舒适性和韧性上,大众还是有话语权的。

还有个细节值得提:ID.ERA加入了主动后轮转向系统,虽然看着是大块头,但它的最小转弯半径只有11.2米,这个数据跟紧凑型SUV差不多。谁说大车一定掉头难?

大众ID.ERA,德系老炮想翻身,得靠“增程”这口气?-有驾

车内体验:这次大众学聪明了

一进车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众终于放下固执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功能布局,而是大面积悬浮大屏、隐藏式出风口、触控操作为主,整体科技感跟理想L9有几分相似。

配置方面也尽可能“卷”:2+2+2六座布局,前排怀挡+双手机无线充电,后排吸顶屏加行政座椅,支持加热通风按摩,基本把现在30万级别主流高配都覆盖到了。

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点赞:用料环保,设计偏北欧极简风。这对家庭用户、尤其有娃家庭非常友好——看着不浮夸,用着不压抑。

写在最后:大众能靠这台车翻身吗?

说实话,仅靠ID.ERA一款车,大众不可能立刻翻盘。

大众ID.ERA,德系老炮想翻身,得靠“增程”这口气?-有驾

现在的新能源战场,卷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整套生态系统——从充电网络到智驾算法,从OTA频率到车机流畅度,哪一项短板都可能劝退用户。

但ID.ERA的意义不止是一台车,更是大众战略重心的一次明显转向。它不是“油改电”,不是“补KPI”,而是一次真正从架构、设计、动力、空间全面重新出发的尝试。

如果后续量产能保留住现在的80%水准,并且价格能打在30~40万区间,那么ID.ERA不仅能让大众在新能源市场重新立足,也可能给传统合资品牌的“新能源之路”,带来一丝破局的可能。

你怎么看大众这次出牌?能不能追上国产新能源的脚步?欢迎评论区交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