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汽车,一直披着“国车”的光环,从1958年那辆CA72的横空出世,到如今的新能源浪潮,身上承载的使命可谓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但如果你把红旗的历史摊开细读,会发现,这辆车几乎是一本中国工业发展的挽歌史,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间或夹杂着几声“如果当时……”的叹息。
翻开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道路,红旗曾是绝对主角。那时给外国政要接风洗尘,红旗必须是队伍里最醒目的存在。可惜,好莱坞用几个镜头让我们的老爷车只能被主角扶着走下红毯。红旗以身为国宾,用行动诠释“面子大于里子”——外交场合风光无二,量产却稀如凤毛麟角。造车效率还停留在“师傅磨锤、学徒补螺丝”的古法制造,技术创新尚在襁褓,被誉为民族骄傲,却没能乘势赶上全球化的现代汽车工业浪潮。首个黄金发展期,转眼变成时代的惋惜。
真正的拐点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外资品牌如雨后春笋,市场需求升级,民众买车不再指望“荣耀感”,更讲究“好开、省心、省钱”。红旗的性能在合资面前失色,模型停产,辉煌期彻底落幕。等到1996年品牌再度重启,只剩下被动吃公务用车这一块定量蛋糕,市场如同风干的面包,捧起来满手都是屑。技术革新和市场敏锐度遥遥落后,那些年红旗,像是迷失在工业现代化高速公路上的老爷车,连打转向灯都慢半拍。
这还不算完。21世纪初春,SUV之风竟悄然而至,把中国汽车工业一把推向民用新时代。2004年本田CR-V入局,拉开城市SUV家用化大幕。自主品牌如奇瑞抓住机会,不管好歹都在上市。整个行业像炒股遇到牛市,疯狂抢进。到了2017年,SUV销量突破千万台,市场份额跳到47%。哈弗H6成了现象级产品,月销量破四万。那时坊间流传:“中国只有三款车,奥迪、大众、哈弗。”而红旗呢?基本上不在同一个赛道。公务车的包袱太重,民用领域摸不着门,几年下来,所有车型年均销量还不如哈弗一个季度。
讽刺的是,红旗并非盲,早在2008年就端出过SUV概念车,明说打算冲进新市场。但情节发展却如国剧拖沓,2012年才把战略往台面上一拍,喊出“未来五年投放两款SUV”口号,豪掷百亿进行研发。然而,计划终究是计划,画饼终究变成了画纸。直到2015年,上海车展上红旗LS5才姗姗来迟,号称“中国版揽胜”,本想唤醒大众对“国车”的尊敬,却被网友调侃成“百亿研发拉圾”。外形像大切诺基,定位是全尺寸豪华越野,结果连一台都没售出,成了红旗历史上最贵、最稀有的“展品”。
其实中国人在极端条件下能力很强——原子弹从白纸到首爆,不足十年。但红旗靠着资源、政策、名誉三重加持,几十年却造不出一台能打的代表作。大而不强,贵而无魂,最大问题就是总在模仿别人,本该革新,却被“揽胜”“切诺基”当作样板画,迷失了自我。在中国汽车史上红旗有着沉甸甸的光环,却极少能代表“技术突破”四个字。
但历史转弯,总会有一次真正的醒来。2018年,徐留平上任,挥舞“新红旗战略”大旗,开启了一场品牌灵魂重塑。不是简单改款换壳,是对“中国汽车该有的样子”一次全方位的重构。新能源驱动,东方美学入骨:车头“高山飞瀑”,气贯山河的红艳旗标,借用华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联姻。国雅、国耀、国礼、国悦接连登场,承载中国工业现代化最高水平,弥补历史上的遗憾。
红旗错过了太多黄金期,偶尔看着外国同行奔腾如风,自己却在原地打转。但灰烬之下,总有火种。红旗曾是国人身份认同的投影未来,也许能成为技术自信的旗手。愿下次提起红旗,不再叹息,而是真正拍手称快。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