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式下禁令 中国卡车在俄惨遇“背刺”涨税暴跌真相
01 我那朋友在莫斯科干物流。上周晚上微信跟我吐槽,说他公司订的三辆中国重汽卡车被突然停止交付了。没任何预警。销售直接怼回来一句,‘俄方技术监督局刚发了新规,不让卖了’。我一听,这事儿不一般。
俄罗斯这次出手够狠。东风、福田、一汽解放这些中国品牌,全都被点名禁售。还要求召回已经卖出去的车。表面上理由是刹车性能不行、安全带存在缺陷,噪音和排放也不达标。但就事实看,这些车其实在俄罗斯卖了好多年了,没出过大新闻,也没听说出过大事故。检测报告也一直没人见到。
这说人话就是,根本不是啥临时发现技术问题,大概率是利益的事。
02 卡车市场这两年变化快得离谱。俄乌冲突以后,欧美戴姆勒、沃尔沃那些巨头都撤了。俄罗斯本地的卡玛斯、乌拉尔被零件断供砍得很难受。最后谁顶上?还不是咱中国。福田欧曼、东风天龙、一汽解放J6P,最火的那波卡车,售20到30万人民币。比同级别的欧洲车便宜了30%。啥叫用脚投票?当地司机都愿意买中国车。
我查了下,2022年中国卡车在俄罗斯不到10%的份额,2024年就干到了接近60%。这个速度,打个比方,就像季后赛黑马两年直接抢了头号种子的饭碗。本土卡玛斯从60%掉到33%。工厂只能缩短工作日,员工工资暴跌。竞争就是这么赤裸裸。
03 那么,俄罗斯为啥最近开始一轮接一轮加码限制?其实去年就有苗头。先是补税,后涨报废税。关税也水涨船高。最新一波,直接把进口卡车关税从15%拉到35%,还搞了个‘进口差价税’,车辆在俄的售价和进口价之间差多少就收多少。招招针对中国车企。
技术门槛也不客气。以前中国卡车可以拿着欧洲或土耳其认证转口,现在必须送到莫斯科本地去测。零下40度开车启动,防腐蚀啥都得做。检测周期从3个月拉到一年,预算直接翻倍。据我了解,送一辆样车过去测,就得花十多万。
你以为俄罗斯只在经济层面打架?还不是。很多军用和民用卡车技术同源率超过60%。平时进口中国零件不怕,可真要打仗了,这链路一断,国家风险都得算头上。
其实很多卡车圈的同行私下说,俄方就是怕本土工业被踩得太狠。毕竟中国卡车已经成了他们的主流运力。我听到一种说法,说俄罗斯这是‘下跪求生’——不仅限中国卡车,还指望中国企业带着技术过去一起建厂留产业链。
04 有人觉得中国卡车”便宜就是王道”,俄罗斯封杀不过是多收点税罢了。实际上,真要拼技术,俄罗斯新款卡玛斯54901发动机排量12升、马力段随便挑,号称直接对标欧洲市场。中国福田欧曼国六发动机,13升,最高580匹,把俄罗斯大部分主力卡车都甩出一筹。
更关键的电动化智能化这块,中国已经开始在北极圈矿区用重汽L3级自动驾驶无人重卡了。卡玛斯还在实验室里琢磨。技术短板不服不行。
05 最后讲点不为人知的。俄罗斯其实没有打死中国卡车的心思。政策里留了口子。只要你中国车企愿意到本土组装,装配率超过50%,关税就能减免,还能享受税收优惠。这招其实挺精的,既限制了中国卡车对本土市场的直接冲击,又把产业链吸引进来。
不过话说回来,俄罗斯地方大,服务和配件体系很难像国内铺开。很多物流线几百公里没服务站。维修、零件、售后都是大坑,这块必须警惕。我们也曾在海外项目碰过“没配件等两个月”的反人类体验。技术跟着走,服务体系还得紧一环。
06 卡车出海圈里的人都明白,禁令只是刚刚开始。政策风向变得快,产业博弈会更复杂。像现在北汽福田、东风柳汽乘龙、上汽红岩都在嘚瑟布局本土合作,做供应链和本地化。有机会就得压一把,但要长期玩票,不能只靠便宜。要拼技术、拼生态、拼服务体系。谁能把俄罗斯的大地上修理和配件铺到三百公里内就是赢家。
我自己看,这就是一次倒逼升级。未来几年,想赚钱,得把长期主义整明白了。省钱避坑,不等于只用低价,更是看谁能把体系做好。
这行没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中国卡车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