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收购力帆获取生产资质的战略路径

#美女#

从力帆到理想 一段关于资质的战略破局之路

那是在2018年。理想汽车刚刚成立三年。这家新兴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面临着一个关键难题——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没有这张"准生证",再好的产品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

当时的选择并不多。自建工厂申请资质?审批通道已经收紧。寻找代工?品质管控又成问题。最终,理想做出了一个被业界热议的决定:以6.5亿元收购力帆汽车。

理想汽车收购力帆获取生产资质的战略路径-有驾

这笔交易背后藏着精妙的安排。收购完成后仅仅数月,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就更名为理想智造。与此同时,在常州,一座崭新的工厂正在加速建设。这里原本是理想自建的生产基地,现在却以力帆常州分公司的名义运营着。看似绕了个弯,实则走了条捷径。

资质问题解决后,理想开始加速奔跑。2019年4月,首款车型理想ONE正式上市。这款增程式电动车以其独特的技術路线,在纯电与混动之间开辟了新赛道。

但理想并未止步于借用资质。就在同一时期,他们自建的全自动化常州工厂正式投产。这座自动化率100%的工厂,标志着理想开始构建完全自主的生产体系。代工关系很快终止,理想走上了自建产能的道路。

理想汽车收购力帆获取生产资质的战略路径-有驾

转折发生在2023年。那年6月,理想汽车获得了独立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与此同时,重庆理想汽车的造车资质被注销——那个曾经从力帆收购而来的资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这段经历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侧面。资质不仅是准入证明,更是企业战略思维的试金石。面对同样的政策环境,不同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理想的选择看似迂回,却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如今回看,那笔6.5亿元的交易不只是买卖,更是一次战略破局。它让理想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长空间。

理想汽车收购力帆获取生产资质的战略路径-有驾

从借用资质到自建工厂,再到最终获得独立资质——这条路径背后,是一家企业对制造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制造能力,从来不是一张资质证书能够完全定义的。它体现在每个焊点的精度,每道工序的管控,以及对整个制造体系的掌控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完全摆脱力帆依赖后,理想仍在持续扩大生产布局。从常州到北京,新的生产基地不断落子。那些关于接手北京现代工厂的传闻,或许正是这种制造野心的延续。

理想汽车收购力帆获取生产资质的战略路径-有驾

制造业没有捷径可走。但聪明的企业懂得在规则内寻找最优路径。力帆与理想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关于规则、机遇与战略选择的生动案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