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正在用“黑公关”大棒堵住所有人的嘴
车祸现场,救援人员用拳头砸、用石头撬,那扇紧闭的车门纹丝不动。火势蔓延,最终吞噬了整个小米SU7。
三天后,雷军站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聚光灯下,西装革履地公布着交付量:“上市一年半,交付量已达40万辆。”随后话锋一转,高声呼吁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
恕我直言,这波操作堪称危机公关的史诗级翻车。当公众还在为那扇打不开的车门揪心时,企业掌门人却把“黑公关”三个字当作挡箭牌,试图把对安全问题的质疑声全部污名化。
这不是小米第一次面对车门打不开的质疑。3月份安徽事故同样出现了碰撞爆燃、车门无法打开的悲剧。当时公众注意力还停留在智驾系统是否成熟,而今,基本的安全救援问题被推上前台。行业惯例要求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必须双重安全冗余,确保断电时能够通过机械式拉手开门。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师透露:“若不考虑安全冗余设计,隐藏式门把手的成本会明显下降。”
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部分“米粉”在社交媒体上围攻批评媒体。第一财经发表《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后,甚至被迫修改标题、开启精选评论。这种饭圈化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品牌与公众的对立。
10月19日,《浙江日报》发布评论《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直言:“公众还没等到企业对安全问题的清晰回复,先听到的却是打击黑公关的呼吁,这情形难免有些怪异。”资深媒体人胡锡进随即转发并评论:“在SU7新事故的敏感时刻,用‘黑公关’这种激烈词汇,很容易让公众觉得小米在反呛批评。”
事实上,工信部已于9月24日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要求车门把手必须具备特定的手部操作空间和机械释放功能。这个时间点,比成都事故早了近一个月。
央视新闻10月20日的表态值得玩味:一方面肯定“小米等北京车企为汽车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强调“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对每一起事故都承担好应尽的责任。”这被解读为官方在肯定企业创新同时,也对安全责任提出明确要求。
车门打不开的汽车,与向公众关闭的沟通渠道,何其相似。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在展示“情绪识别实现语音控车”的高科技时,却没能识别出公众最基本的安全焦虑。
当一辆车在事故后无法打开生命通道时,任何对“黑公关”的指控都显得苍白无力。毕竟,再华丽的销量数据,也抵不过一扇能在危急时刻打开的车门。
全部评论 (0)